为深化中国梦的宣传教育,凝聚起全社会的共识和力量,“中国梦网上系列谈”活动邀请来自文化艺术界专家学者畅谈自己心中的中国梦,并与网友进行在线交流。

分享到:


时间:5月28日上午9时

嘉宾:

诗人、画家、国学家 范曾

雕塑艺术家 吴为山

油画家 杨飞云

陶瓷艺术大师 朱乐耕

访谈实录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中国梦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何为中国梦?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自己的答案,这个梦可以很小,也许就是衣食无忧、家人安康;这个梦也可以很大,也许就是国家富强、国泰民安。只有当这许许多多梦想的力量汇集起来,才能够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强大力量。近期,中宣部宣教局、中央外宣办网络新闻宣传局会同有关部门共同举办中国梦网上系列谈。
今天是网上系列谈活动的第二场,中宣部宣教局、中央外宣办网络新闻宣传局、文化部中国艺术研究院共同邀请了来自文化艺术界的专家学者,与广大网友进行在线交流,回答网友提问。首先我来介绍一下今天到场的嘉宾,他们分别是: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范曾先生。

范曾:你好,各位网友好。

主持人: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油画院院长杨飞云先生。你好。

杨飞云:你好,各位网友大家好。

主持人: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创作中心主任朱乐耕先生,你好。

朱乐耕:你好,各位网友大家好。

主持人: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所长、中国雕塑院院长吴为山先生,您好。

吴为山:你好,各位网友大家好。

主持人:欢迎四位嘉宾的到来,在与网友进行在线交流之前,我们将先请各位嘉宾和我们分享一下他们心中对中国梦的理解。首先我们有请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范曾先生发言,有请范老师。

范曾:谈到中国梦,我想从最大的方面来谈一下,中国人希望世界的是什么?
我去年到英国伦敦,看到一个达尔文的雕像,这个雕像当时在建立的时候,受到天主教徒和基督教徒的反对,说上帝不太喜欢这个人,可是我们知道,达尔文的物种起源解决了人类怎么样由一个低级的生命到达人类,从猿猴到人,大概经过了一千万年,是非常漫长的,可人类的历史前进永远加速度,近200年来,这个进度是令人惊讶的,我把人类的发展分成几个阶段,第一个,18世纪瓦特蒸汽机,工业化开始,工业化到后工业化,也就是200年的时间,到了19世纪,爱迪生发明了电热问题,发明电灯,19世纪当时巴黎举办了一个世界博览会,当时埃菲尔铁塔建成。到20世纪,爱因斯坦又有巨大的贡献,他的相对论,解决了一个光热效应,当光的速度的平方乘以质量。这个相对论出现以后,这个能量是无穷的,原子弹,因为有了爱因斯坦的理论,当然爱因斯坦在量子力学方面有巨大的贡献,和他这个都是相辅相成的。上个世纪又出现了信息论,20世纪40年代的信息论,信息通过电脑覆盖全球,人们在工具理性面前有一些张皇失措,另外也感到人类能力太大了,过去认为很伟大的事情,今天看来都很微妙,过去认为很了不起的事情,今天觉得没有什么了不起。我们每个人都成为千里眼顺风耳,人类已经改变成另外一种动物了,人类的这种思想,很容易使工具理性恶性发展,回过头来制约人类,这个东西是非常可怕的。可是人类对于自然秘密到底看到了多少呢?微乎其微,人类最聪明的人,科学家,他只有发现,没有发明,不是发明蒸汽机或者发明电灯泡,这不是一个理论物理或者科学家的,那是发明家的,科学家是发现宇宙规律,不可能发明一个人的规律。麦克斯威尔发现方程组以前,麦克斯威尔方程组它在宇宙已经存在了,这仅仅是宇宙秘密的很小很小的一部分。工具理性已经改变了人类这么多,接着来的就是人类心态上的一些行为。西方有一句谚语,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在笑,为什么呢?
人类的智慧比自然智慧自然是非常渺小的,不全面的,不完整的,或者是有疏漏的,它就会笑,上帝果然存在吗?当然它不存在,其实上帝不存在,不是讲后来出现了无神论者,才是这样,从17世纪开始,莱布尼兹已经证明了上帝的存在,微积分的创造者,可是他说上帝一定是以特殊的方式存在于特殊地方的特殊存在物,这个观点到了18世纪末,康德针对这个观点提出了尖锐的批评,他说如果要讲人类的理性证明上帝的存在,无疑这是一个理性的深渊,跳不出来的,因此康德提出宇宙的万物一切都是存在,人类不要改变这个目的,人类在大自然面前要有敬畏之心,你们可以调节性地使用我的观点,你不能作为结构性的存在物来用它,康德已经不承认上帝存在了。还有卢梭也说过,他说我相信上帝,崇拜上帝,我跪在你的脚下,其实这个上帝是自然。
17世纪法国一个哲学家笛卡儿,大家记得我曾经写过一篇笛卡儿的专文,他也承认上帝存在,可是笛卡儿的学生讲过,我的老师的上帝是经过他改造的,他的上帝就是自然。为什么笛卡儿当时不敢回避上帝的称号,因为文艺复兴以后,宗教的力量非常强大,照样对你违抗上帝旨意的,他可以采取火刑,所以上帝已死,19世纪最晚一年尼采提出来上帝已死,这个不是讲的一个上帝本来有而死了,它是中世纪上帝的偶像已经死亡。这个尼采的名著《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这部书里面,他说你们要记住,一定不要仅仅像骆驼、像狮子的性格,你们应该像赤子的性格,赤子的性格应该是什么样的,若狂也、若忘也、若游戏之状态也、若万物之源也、若第一之推动也、若自传之轮也、若神圣之自尊也,具有了这几个特征,你是独立存在的人,而不是受上帝支配的,这就是尼采当时强调个人的意志,而否定上帝的存在。我想拿到我们中国来讲,中国的思想永远不会,这种思想永远不会比西方差,或者比西方落后,而是早于2500年以前,中国人就提出来一个自然,什么叫自然?自在而已然这叫自然。老子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我们归结崇拜的应该是宇宙本然的存在,东方无神,这是道家。神有多少?有过去神、现在神、未来神,仅仅是因为你限于一种自我烦恼,所以你不能超脱,当一个人能超脱自我,能得到大自在的时候,你的心灵是非常纯洁的,这种心灵的救赎只有自己靠自己。
我想我们今天人类所面临的在座的诸位,都会有各种烦恼,世界有世界的烦恼,国家有国家的烦恼,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烦恼,这个烦恼怎么解决?这个烦恼必须解决,如果这个烦恼不解决的话,人类处境十分危险,工具的性格决定人类的理性,而人类理性如果被工具主宰的话,那前景就是非常危险的。 我们中国一个最大的梦境是什么?必须用中国古典的哲学思想,用东方无神的思想,孔子从来不相信神。我们今天必须发扬我们传统文化里面的软实力,强调精神本体,强调人的精神,一定要从以物主义为中心的世界转化为以精神主义为中心的世界,这才是人类的前途。我想送给听众一个字,诚恳的诚,孔子、孙子,他曾经说“诚”外无物,诚者以外没有东西。忠孝、任意、温良恭俭让,这些后面都有一个诚字,人不诚,叫假人,义不诚,叫假义。有了诚,一切仇恨,怨恨都烟消云散,有了诚才会有宇宙的一切。美国杰出的作家曾经写过一本热爱生命的书,我们来到世界上走一趟不容易,我们作为一个中国人,今天责任更重大,卢梭讲过,人类困惑的时间,可能要把希望寄托在中国,这是19世纪伟大的英国哲学家讲的,人类所需要的是诚。

主持人:下面有请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油画学院院长杨飞云先生。

杨飞云:大家好,谈到中国梦,范先生刚才讲了整个人类大的特别是精神、科学,人类的进步这样一个大的进展当中的推动里面,把梦的意义说得非常的,应该说是非常的高深,非常的清晰。
我特别谈一点个人对中国梦的一些认识,跟大家分享。其实整个人类如果他失去了仰望星空的能力,如果他没有梦的陪伴,人就变得真的是太物质和太现实了,但是每一个人其实从他来到这个世界以来,一直存在着对自己人生未来,或者对自己所追求的一个,追逐的,我们说用一个梦来形容,当这个梦和人生的现实联系起来的时候,和他的现状联系起来的时候,就变得非常有力量了,他不是空的做梦。所以人当他有了这个理想的追求,做梦这样一个,好像我们理解纯粹从梦本身讲,每个人都晚上都做梦,还有一种说法叫白日梦,那是一种空的梦想,但是其实我们知道,这个梦在人生当中,在人类当中,他成了一种精神的指向和境界。
我是一个画家,是画油画的一个画家,从很小的时候,我记事以来,其实是拿着笔乱涂抹,大家知道人类其实在最幼稚的时候,他还没有实质以前,甚至不会说话以前,他会涂鸦,他其实在表达,在表达自己,在涂抹当中慢慢地去确立自己的认识,我就记得慢慢地,其实在自己原发的爱好,得到周围的人的鼓励以后,他的想象力和涂抹的热情得到鼓励以后,就慢慢慢慢地形成了自己追求绘画的人生,特别是很早的时候,每个小孩子好像都会去涂抹、画画,在画画上稍微得到一些鼓励,和现实联系得比较紧的时候,我就知道在小学、中学,那个时候开始出板报,画英雄人物,再到后来画毛主席像,就是这样一种,现实当中美化环境、提升精神,改变现实的一种带有理想性的这样一种举动,慢慢地得到鼓励以后,自己好像变得,画画变成自己的,虽然是涂涂抹抹的爱好,慢慢慢慢地就形成,变成了一个很有用的,在现实当中能够带来美化,甚至在精神上,特别是那个时候我们画英雄人物,画毛主席像,是一个很单纯,很可爱的一种理想的,切入到现实当中的这样一个状态。所以我就觉得是,这个人从他的自然的这种爱好开始,慢慢在趣味上升成了一种有价值的,有精神追求的一个火炬洞,得到了社会上不断地鼓励和使用以后,这样就形成了自己在绘画上的一个道路。
所以我最后特别地感觉到,人可能在音乐上、体育上或者各种各样的人的长处,在他这样一个过程当中,慢慢地得到鼓励以后,形成了他自己的人生。 所以我回头想,特别幸运的是什么呢?一个人的爱好,经过他不断地,在展示他自己的时候,得到社会的鼓励,特别是在使用上,能够和现实发生关联的时候,这时候爱好变成了他的一个有意义的职业。这是一种很幸运的过程。我回头想,真是跟做梦一样,好像是被一种无形的力量推动着去寻找一种,和自己有关联的,能够展示自己才能的这样一种人生道路。在之后,特别是到了文革以后,有了一个上大学的可能,我们知道历史原因不必要讲了,那时候全国上下的年轻人,真的产生了一个新的动力,大家都要去想一想能够上大学,但是究竟大学是什么,他只是一个非常理想化的一个梦境。我很幸运,我由一个业余画家考到中央美术学院,最后变成一个专业的道路,在这个时候其实变得很具体的,要研究很多关于绘画方面的科学知识还有技巧训练,甚至材料使用,乃至于绘画的所有的一些原理,美术史、画理的研究。但是这个需要付出非常大的劳动,付出非常多的精力,可是当一个人他沉浸在他这样一个事业的这种理想的追求当中的时候,他没有限制,没有上下班,没有保留某种,那个动力是无限的。所以之后我由一个业余的变成一个专业的画家,之后不单单是一个职业,而专业的画家,这就建立起来一个什么呢?中国人在油画艺术上,实际上到我们这一代,差不多有五代,100多年的积累,我们的历代,几代大艺术家们,他们在绘画上,把西方的油画借鉴进来以后,在自己的民族来表现我们的时代和情感这样一个动力。
所以我就慢慢地其实是从一个业余爱好,到了一个专业的艺术家,那样的一种大量的、大面积的,带有饥渴的一种学习,我觉得也是来自于对于油画艺术的这样一个非常热爱,并且它有一个更大的理想追求的这样一种过程当中。到了今天,其实我们开放以后,赶上了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时期,特别是中国在这样一个大的变革和大的改革的推进和开放的推进,给全国每一个人,其实给了他很多的发展的空间,每一个人在自己的个人的问题和民族的进展的大的追梦的过程当中,形成了一股力量,使得在这30年当中,有了一个令世人震惊的发展。到了一定的时候,其实是人类随着自己个人的长处和他个人的一种理想,和大的民族的文化复兴或者中国人要把西方油画艺术彻底掌握以后,为我们自己的民族和现代社会服务这样一个大的问题当中,当你个人的事业和这个有关联的时候,我觉得我们真的是进入到了一个更大的、更理想化的、更有力量的一个时期,这个其实给我个人,也给整个的艺术界带来了一个新的挑战和新的使命,就是中国在政治、经济发展到今天,成为世界特别强大的前列的时候,文化强国、文化自主、自信、自强的主体精神上,其实对于我个人来说,能不能够在前辈努力的油画的基础上,因为这是西方的画种,但是在中国人手里面,它已经走了几代人,它是世界性的绘画语言,在中国人掌握了这个绘画技巧或者绘画材料的时候,能不能够把我们今天的,这个时代的精神和整个民族的文化,还有整个,就包括我们个人的情怀和整个国家的精神渐渐能够表现出来,作为油画艺术这样一个品种,这又成为了我们现实当中的一个大的梦境,这个追求其实是比以前来得更加的强烈或者是它需要更大的智慧和努力。
总的来说,一个人他的理想随着时代,让自己的梦和民族发生关系!让这个民族和世界的先进,大的进展发生关系!这样的话,它才能够不断地强起来,不断地在实现自己的理想的时候,同时和整个民族,和整个国家,甚至整个世界的进步联系起来!
这个梦其实是一种精神的力量,刚才范先生讲的,是从一个更大的范围,证明了人类如果不会做梦的话,那就太现实了,不能仰望星空的人,是没有希望的。但是,如果个人的梦和这个民族的梦和人类,特别是和中国梦,现在强调的这个发展的梦不能够联系起来,那也是有无限度的。所以讲这样一个,有的时候我不太愿意用梦这个字,而愿意用,好像是一种理想和精神的追求,但其实想来是不可分的,分不开的一个事情。好,谢谢。

主持人:好的,谢谢杨老师,接下来我们想听听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创作中心主任朱乐耕先生的感想。

朱乐耕:各位网友大家好,很高兴今天在这里谈谈中国梦,按照习近平总书记他的定义,中国梦实际上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中国这个民族,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们已经有五千年的历史。虽然我们也在历史上遭受过艺术的入侵,但是这个艺术的入侵,都被中华文化所融合,也变成了中华文化的一部分,这说明中华文明是非常具有顽强的生命力的。另外中国还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我们56个民族团结一道,共同建设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这个和而不同,多元文化的包容,是不可能的,中国在历史上,也同很多的国家有过密切的交往,在交往中我们相互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发展了自己中华的文明,中国有一句古话叫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中华文化就是一个容纳了世界上不同民族文化的伟大文明。
在一百多年前,因为西方工业文明的挑战,我们中国的文化开始一落千丈,因为我们跟工业文明的相比相对落后,所以讲中华文明在这个时候,我们开始走下坡路,在西方列强炮火的轰炸下,我们中国民族自信心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我们唯一可以做的事情就是向西方学习,努力建设自己的国家,努力寻找中国的民族文化复兴,整个中国的经济复兴。在近百年来我们的努力,特别是中国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经济现在也已经开始走上了世界前列,像中国的梦也慢慢地开始显露出它的曙光,我想这也是中国人的中国梦,这也是我所理解的中国梦。
我是一位陶瓷艺术家,我是想从我自己的专业角度,就陶瓷器这个角度来理解中国文化和中国梦,因为中国古代有一句话,器以载道,这个实际上,我们讲器以载道,因为我们这个国家是一个重视“器”的国家,是一个以器为国家象征的一个国家,我们也知道古代,我们曾经有过“钟鸣鼎食”这个成语,就是皇家贵族他们在音乐声中,他们要祭祀,在音乐声中祭祀天地祖先,这个鼎是中国的石器,钟是中国的乐器,实际上就是我们过去古代放在庙中祭祀天地祖先的器物,中国人叫做礼器,这个礼器后来因为中国对器的理解,就产生了我们的陶瓷器,因为中国对于器的重视,也使我们中国也成为了最早制造瓷器的国家,因为中国不仅重视礼,还重视美。而且还有专门为皇家做的官窑。所以陶瓷器就制造了这么一个非常美丽的陶瓷,这种陶瓷,这种美曾经振兴过世界,整个欧洲18世纪的皇宫贵族,都以收藏中国的陶瓷为傲,如果没有这个,他们就感觉没有风雅,陶瓷在欧洲是非常风靡的。
中国人现在对这种文化,实际上我们现在已经慢慢淡薄了,实际上陶瓷器里面承载的是中国,不仅仅是它的外表,它的华丽外表和它的一些形式,里面承载的是中国人的一种礼仪精神和一种文化的梦想。但是这些东西我想现在,近百年来,我们中国人却把这种文化慢慢丢掉了,现在我们看到,我们在餐馆吃饭,我们餐桌上现在很少有美好的陶瓷相伴,也很少看到设计很好的餐具,餐桌上菜肴满桌,但是很多餐具都是粗陋不堪。我曾经在韩国,碰到一个韩国主妇,她跟我讲,她说我特别希望有一套雨天用的餐具,外面在下雨,在这样一个意境当中用的餐具一定是非常别致的。我也曾经去过日本,日本的这个女主人很漂亮,我发现她每天都给我放上不同的茶具,我特别惊讶他们生活的精致与讲究。后来我也去过美国,热情好客的西方人,家里有很多套不同的餐具,他们有平常家里用的,还有一般大家庭用的,家里的孩子们回来了,他们用的,还有节日用的,贵宾用的,用餐的时候还有刀叉,那个用餐就像艺术的展示。实际上这些餐具,这些瓷器的文化,我觉得包括礼仪都来自中国,但是近百年来,中国人把这些东西都丢光了,我的中国梦是,就是重新要拾起中国人这样美好的记忆,重新找回我们的美器,重新去寻找我们的雅致,我们的高尚的艺术品位,使我们的社会不仅仅是一个很物质化的社会,物质很丰富,我觉得应该也是一个,有很丰富的精神内涵,使我们的国家不仅是国家的经济强盛,我们应该也成为礼仪之邦,一个文化大国,这就是我的中国梦。

主持人:好的,谢谢。接下来有请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所长、中国雕塑院院长吴为山先生讲讲他对中国梦的理解。

吴为山:各位网友好,刚才几位艺术家谈了自己的梦,也谈了中华民族的梦,我认为这个梦实际上是,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这个梦是每个人的一种理想,也是每个人的一种期望的表现。梦是体现了一个人的价值观,如果一个人没有梦,我想他会生活在一个非常功利的世界里面。这个梦的境界是一种理想的境界,我想每一个不同的职业的人,还有每一个不同民族的人,都会做不同的梦,我们看看中华民族的历史,实际上是一个追梦的历史,是一个做梦的历史,从古到今,历代的仁人志士,他们都用自己的生命和他们的实践与他们的奋斗来实现着他们自己的梦,而这个梦与中华民族的发展是紧密相连的。在上个世纪90年代的时候,全民经商,当时我是有一种感觉,我认为一个民族的复兴它不是仅仅靠暂时的经济的发展,而经济的发展它是需要要有灵魂来支撑的,而这个灵魂就是文化。所以如果没有一个灵魂的民族,如果是一个失魂的时代,我想它是不可能有可持续发展的。所以上世纪90年代,随着经济大潮的涌动,也随着整个中国向西方经济学习的同时,许许多多的各种艺术形态都涌进来,崇拜大款,崇拜明星,在年轻人一代当中形成了一种潮流。
我讲一个真实的故事,在南京机场,90年代,有一批发烧友,歌迷,到机场去迎接一个著名的歌星,其中有人讲,说这个飞机上还坐着杨振宁先生,结果那些歌星就问,杨振宁是唱什么歌的?所以这个事情引起我很大的震动。我想这样一个伟大的科学家,用他自己的话讲,就是说他一生当中最重要的贡献,就是帮助中国人改变了不如人的心理作用,这样一个伟大的科学家,在明星当中,已经不知道,而且是我们现代的,是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通过这一点来讲,我们那些历代的大艺术家、大科学家,他们更是不会记得。这是一个非常令人值得深思的问题。作为我是一个雕塑工作者,我在大学里面当老师,我想有这种责任来把历史上所有的这些伟大的思想家、科学家、文学家等等把他们塑造出来,形成一种丰碑,形成一个雕塑群,使它发挥它巨大的教育功能。我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初开始,我就做一项工作,我塑造了400多中国历史上的人物的雕像,分别在国外的博物馆和中国的文化场所所展示,发挥了它的教育功能。这是我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初的一个想法,同时也用我的实践来实践它。大家知道,在中国的古代是没有肖像雕塑的,你看到孔子的古代人做的雕像吗?你看到李白,唐代有谁哪个艺术家给李白塑过像吗?没有,因为中国古代的雕塑基本上是佛教、道教还有为皇权所用,宗教与皇权,再加上民间的一些木雕等等所取代,没有肖像雕塑,肖像雕塑是上世纪初一批中国留学生到西方去学习西洋的艺术,所以把这个肖像雕塑的艺术带到了中国,在近现代中国的历史发展过程当中,肖像雕塑发挥了很大的作用。鲁迅先生在30年代的时候就讲过,塑菩萨的时代已经过去,现在开始塑人。用我们今天所掌握的西洋的这些造像的手法来塑中国人,可能在文化的形式,艺术的形式和文化的主体精神之间,可能有脱节,因为每一种文化的生成,每一种艺术形式的产生和技巧技能的产生,它都是与它的社会文化背景和艺术家的成长的经历是有关系的。所以西方的写实主义它不能完全为我们塑造中国的历史人物,完全用西方的手法来塑造中国的历史文化名人,因为中国历史文化名人身上所承载的文化含量,它是需要来自一种本土的文化,同时也融汇西方的这种写实主义来塑造的。在90年代的时候,我有这样一个认识,我就提出来一个写意雕塑的概念,写意雕塑,写意雕塑是什么呢?就是借鉴西方写实主义的传统基础之上,继承中国诗歌,中国哲学,中国的书法,中国绘画,还有中国雕塑的这样一种优良传统,来把它融汇贯通以后形成一种独特的表现手法,而这种表现手法,它的核心是中国当代艺术家对于历史的一种认识,对于历史人物精神的理解,对现在创造的一种体验。这个写意雕塑提出来以后,我自己也是在实践它,这个写意是最高的写生,因为要在模糊当中,要在所谓的看似谩不经意当中,把事物的本质抓住,当然这种提出不仅仅是一种方式,实际上也是针对于在90年代之后,西方的现代主义和当代主义,特别是当代的意识形态,对于整个中国艺术界的影响,我认为在这样的一种融汇过程当中,中国的文化,特别是中国的艺术创造要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它不仅体现在一种精神理念当中,还要表现在艺术的创作当中,就是表现的形式当中。所以我在塑造中国历史名人的时候,我逐步成熟我这个写意雕塑的方式方法,这种艺术形式的创造是对艺术的一种发展,在这些年当中,我的作品在韩国有一个雕塑公园,在2004年、2005年的时候,那个时候我们国家大量地引进韩剧,用很多的资金来引进这些韩剧,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韩国人很热衷于中国的文化,同时建议在韩国建立我的雕塑公园,把我做的孔子、老子、李白等等放在他们公园里面去,我想这个是对中国文化的一种很好的传播。我做的孔子、老子这些雕像也分别在法国,在英国的一些博物馆陈列,为他们收藏。我想这是一种对于中国文化的一个有效的推动,这也是我的梦之一。
另外现在强调中国文化要走出去,传播中国文化,我想传播中国文化不是一个空的口号,它是要通过艺术的具体的形式,文化的一种载体来传播。所以今天要加强中国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力,要靠每一个具体的艺术形式,其实范曾先生在很早以前,日本就建了他的艺术馆。这些都是非常具体的一种表现,我们今天在文化传播的过程当中,很多的重视,对于古代文化,古代艺术的一种传播,像秦始皇兵马俑,像中国古代的书法、绘画等等,西方人有所了解,但是对我们当代艺术的创造,对我们中国当下的艺术创造往往了解甚少。所以真正的表现在今天中国人的一种精神面貌的艺术作品和表现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作品,倒是很少在西方,所以西方对中国当代文化的一种了解应当说是信息不对称的。所以在近些年当中,我也在做一件事情,如何通过自己的雕塑艺术,特别是所塑的中国历史文化名人来表现中国人文精神。第二个,就是通过我的写意雕塑所表达的今天一个艺术家的创造,来让世界更多地了解中国。所以从这几年,我开始在国际巡展,去年在英国伦敦举办了展览,后来又到联合国举办了我的展览,文化输出去,文化的传播是需要有主题,我分了三个主题,第一个就是以中国历史,孔子、老子为代表的中国历史文化名人塑像来展示中国人文精神。第二个,就是以一些妇女、儿童的形象,特别是表现母爱的,来体现中国一个艺术家对人类朴实情怀的一种关注,而这种朴实情怀确确实实能沟通整个人类的情感。第三个,就是以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主题雕塑为主的这样一批表现世界和平,祈求世界和平的这一组作品。三组作品在联合国的展出,获得了潘基文先生的极高的评价,他抚摸孔子像,他说我从小生活在一个儒家文化很浓郁的环境当中,修身治国平天下这样的古训,永远激励着、鼓舞着我,对我发生了很大的影响,乃至于到今天他当联合国秘书长。他还说,从我的这些雕塑作品当中,感受到的不仅仅是一个国家的灵魂,更感受到全人类的灵魂。我想这样一个联合国的秘书长,一个关注着人类未来与发展的一个政治家,他对于中国当代雕塑家作品的认可,实际上我想不仅仅是对我个人的认可,是对整个中华民族文化,整个中华民族文化对世界贡献的一种认可,这里面饱含着强烈的鲜明的一种价值观,那就是对人类和平的一种关注和祈求,乃至于一个艺术家如何用自己的艺术来对世界的和平做贡献。后来作品到了意大利威尼斯宫展览,意大利的国家博物馆,在罗马,我39件作品在那里展览,我换了一个主题,那就是对话的主题,对话,这些中国的历史人物到西方去,如何获得他们的认可,如何跟他们的心灵有一种交流?所以我换了一个主题,叫对话,对话的核心就是中西方的对话,就是古代与现代的对话,这是两个不同文明的对话,也是两个时代不同的对话,也是两个空间不同的对话。所以我创作了齐白石跟达芬奇的对话,这两个人本身就是不同的,他们的不同点,所谓实践的不同,生活时代的不同,人种的不同,文化的不同,但是他们两个人怎么能站到一起对话呢?我想这里面有一个最重要的主题,就是他们都是艺术家,都是关心人类未来的艺术家,所以这一组作品到了意大利展览以后,在威尼斯宫,当然今天也被意大利国家博物馆收藏。齐白石应当来说和达芬奇这两个人在世界的知名度是不一致的,达芬奇是举世闻名,而齐白石在东方文化圈子里面比较了解,但是西方文明还不是被很多人所了解,当这两个人在一起的时候,人们会看,拿着一个长长的拐杖,上面有一个葫芦的东方老人他是谁?这样一个老人站在这里干什么?所以这个对话的主题引申的不仅仅是他们俩的对话,还引申到所有的人类跟人类伟大的巨匠的对话,还有与苦难的,在战争当中与苦难的对话,与南京大屠杀这一组雕塑所表现的冤魂的对话,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就是我们的今天要达到人类的和平繁荣,必须要记住历史,记住历史的同时,不是为了记住仇恨。同时这一组对话里面还有与普通的儿童、老人,一些普通平民的对话,所以在不同的空间,在不同的国度里面宣传中国文化,我选择了不同的主题,但是核心是一致的,那就是宣传中国和谐文化,宣传中国的优秀文化人身上所展示的那种高贵的品格。
所以我想一个艺术家他自己的梦只有跟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跟民族这样一个大梦连在一起的时候,这个梦才能真正地得到振兴,我们今天赶上了一个很好的时代。我想建国以来,60多年,中国应当来说经历了三个时期,第一个是阶级斗争的前30年,第二个是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改革开放的30年,我想再后面30年就是以文化建设为引领的30年,这90年再加上之后综合发展的10年,这100年,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定能实现。作为每一个中国人,特别是作为一个艺术家,他的这种梦不是一个空泛的,他应当通过自己的实践来实现他的梦想,一个国家他不仅仅是一个版图的概念,中国也不仅仅是一个在地图上看到的鸡形的形状,它实际上更重要的是一个文化的概念,所以文化它才是具有巨大凝聚力,巨大感召力的一种核心价值。如果一个艺术家,一个文化人他不把弘扬中国文化的这样一种责任为己任的话,我想他所有的艺术创作,他所有的一切活动都应当是徒劳的,所以把自己一切的情怀融入在爱国的情怀当中,他才是我们可以实现最好的梦的一种途径。谢谢大家!

主持人:好的,谢谢吴老师。接下来各位嘉宾会在网上跟各位网友进行交流,希望大家积极参与。稍后我们中国网络电视台将进行在线图文直播,好了,今天的视频部分就到这里,非常感谢大家的收看,再见!
央视网网友:请问杨飞云老师,成为一个优秀的画家需要什么因素?

杨飞云:成为一个优秀的画家,其实首先他要热爱画画,这是最最重要的。第二个,他在绘画上有才华,有感觉。但是成为一个优秀的画家,你有这两点还是不够的,你需要一个长久的专业的训练和文化积累和生活阅历,这样一个长久的准备、积累,然后在创作上才能够,才能创作出好的作品。

央视网网友:您怎么看待个性问题?

杨飞云:个性是与生俱来的。个性问题我认为不能强调,一旦强调就不自然,不真诚,个性是他内力的事情,只要他是真诚的倾听自己的,顺着自己的天性,按照自己心灵的,和他的悟性,和他的感觉、感动去创作,他的个性就在里面。当然了,有一个问题就是学的东西和形成自己个性上自然而然的东西,那个是需要一个时间的,他应该自然生成,而不应该刻意追求。因为你的个性就在你的生命里面,吴冠中先生说,个人的风格像一个人的背影,自己看不见。什么意思呢?就是他是自然的,别人能看见。
个性还有一个东西,他知道自己在哪些方面是有特点的,他要认可自己的这个特点,他不能去,他可以欣赏别人的长处,但不可以比较。就好像一个梨子和苹果,同样是水果,每一个都有它的天性、特点,它如果去比较别人的时候,就把自己的个性就否定了。所以个性还有一个就是,要认识自己,哪些是自己的特点和长处,哪些是自己的缺点和短处,有的短处不是可以补充的,其实是天生就没有的,那个不是缺点,而是每个人他有一个个性。

央视网网友:您怎么看待油画的民族化?

杨飞云:油画的民族化,油画是从欧洲传过来的,是欧洲人发明的一种绘画方式,当油画被引进来的那一天起,他就有油画民族化的这个问题存在,因为不是我们创造的,是外面引进来的。但是油画它只是一个,如果是把油画看成只是一个材料特点的画种,油画因为它的材料和它的独特性、表现力,它产生了和别的画种不可替代的一种,叫什么表现方式或者表达性、特性。同样,中国人,因为是学来的,所以要先去掌握油画这个特性,其实拿过来以后,融入中国的文化,表现中国人的审美和情感和中国人的现实精神,这样其实就是油画民族化的一个最根本的转变。但是在这个过程当中,肯定有这个表达方式的变革,还有在思维方式上的一种融合,还有在慢慢慢慢地得到中国人和文化界的认可这样一个过程当中,油画民族化产生了很多很多在变革当中的作品。但是真正的油画民族化,我认为是中国人掌握了这个世界性的绘画语言,来表现自由的、自如的、自主的表现它这个民族自己的情感和审美,这个就是油画民族化,并不是样式上的变化。

央视网网友:请您谈谈您心目中的中国梦是什么样的?

朱乐耕: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定义,“中国梦”就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但却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历史延绵五千年从未中断的古老文明。虽然中国在历史上也遭受过异族入侵,但最后都被中华文化濡化,使入侵的文化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这充分说明中华文明是一个具有顽强生命力的伟大文明。另外,中国还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56民族团结一道建造了一个共同的国家,如果没有“和而不同”这样多元文化共融的气概是不可能做到这一点的。另外,中国很早就与世界许多国家有密切的交往,在与不同国家的交往和相互学习中发展了自己的文明历史,中国有句古话叫“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所以,中华文化又是一个是一个容纳了许多不同民族和文化的伟大文明。
但就是这样一个伟大的文明,在一百多年前,面对新的工业文明的挑战,我们落后了,在西方列强炮火的轰炸下,我们被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华民族的自尊开始一落千丈,我们唯一可以做的就是努力的学习西方,努力建设自己的祖国,努力寻找新的民族复兴之路。经过近百年的努力,中国的经济终于走向了世界的前列,中华民族复兴的曙光正在绽露,这就是中国人的百年之梦,也是我所理解的中国梦。

央视网网友:你是如何理解“爱国主义”这个词的?

朱乐耕:我认为要爱国,就必须要懂得自己国家的历史和文化,知道中华民族存在的重要价值和意义。这不仅是口头上的,还必须要有一批人真正去研究中国的文化和历史,要将中国文化的精髓和要义讲清楚。我想这也是费孝通先生常讲的“文化自觉”的含义,要讲清楚我们中华文化的来龙去脉,要让我们下一代有历史的使命感。要知道“仁、义、理、智、信”,要知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中国文化传统的内核。也就是说,我们要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我们首先就要理解什么是中国特色。

央视网网友:请结合您自己的具体专业和自身生活来谈谈您所追求的中国梦。

朱乐耕:我是一位陶瓷艺术家,所以会从“陶瓷器”的角度来理解中国文化。中国有句古话叫“器以载道”,也就是说,中国是一个重视“器”的国家。中国人之所以重视“器”,是因为中国重视礼乐,是一个以礼治立国的民族。“钟鸣鼎食”是中国文人的生活,也是中国礼乐文化的体现。钟是古代的一种乐器,鼎是古代的一种食器。古人是在音乐声中进食,也是在音乐声中祭祀天地祖先的。这种在宗庙中供奉天地祖先的器物被称之为礼器。周朝最重要的礼器是鼎,重要的乐器是钟,统治者喜欢把一些国家大事与重大事件或铸或刻在钟与鼎上面,因此被称为钟鼎之文。这里体现的是统治者将约束人行为规范的“礼”与娱人耳目的“乐”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乐统同,礼辩异”的礼乐制度。
正因为中国的礼是以器物来体现,所以从某种程度来说,中国是以“器”为国家象征物的民族。如国家的昌盛往往以“鼎盛”来表达,国家的改革则以“鼎革”来表达,还有“鼎立”象征着国家的立定精神等。中国人不仅以器为礼,还以器为美。所以,中国人还有一句古话叫“美食不如美器”,因为重视礼,又重视美,还重视吃,让中国成为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并成为一个以瓷(China)为代号的国家,甚至有专门为皇家制瓷的官窑。中国对“器”形而下的“用”的追求和对形而上的“道”的追求,铸造出了中国瓷器之美,这种美曾震惊世界,十八世纪欧洲国家的皇宫贵族,如果不能拥有一套中国的瓷器,就会转辗不安,因为其是华丽风雅的象征,没有瓷器就没有华丽与风雅。但岂不知这种美不仅是来自瓷的质感,瓷的外形,里面凝聚的是中国人的礼仪精神和文化梦想,这是一个礼仪之邦对世界文化的贡献。
但近百年来中国人自己却失落了自己的瓷器之梦,餐桌上的美食不再有美器相伴,饭馆里菜肴满桌,酒气薰天,但餐具却粗俗不堪…….。
记得我认识一位韩国的主妇,她告诉我,她特别希望能有一套雨天用的餐具,淅淅沥沥的雨伴随着窗外芭蕉的润绿,那是诗一般的意境,在这样的意境中用的餐具一定要非常别致;还有我曾住在日本人家中,那美丽的女主人,每天都为我换上不同的茶具,我惊异日本人生活的精致与讲究;后来又有机会住在美国人家中,热情开朗的西方人家里,竟然也有许多套讲究的餐具,平日里家常用的,大家庭聚会用的,节日用的,贵宾来了用的,还有讲究的刀叉,美丽的鲜花与桌布,用餐就像是艺术的展示。
这些瓷器的文化,瓷器礼仪的讲究都源自中国,但现在却被中国人忘却了。我的中国梦是,中国人又能重新拾起这曾经的美好,不仅找回我们的美器,还要找回我们的雅致,我们的讲究,我们的高尚的艺术品味……..。让我们的生活不仅有物质的丰富,还要有精神的深度;让我们的生命不仅强壮,还要充盈着诗意与理想;让我们的社会不仅富足,还要成为真正的礼仪之邦,文化之大国。让所有的国家都向我们投来崇敬的目光。

央视网网友:你为自己的这一中国梦已经做过哪些努力?

朱乐耕:我是一位当代陶艺家,为了实现自己的中国梦,我将艺术与生活结合,在我所任教的中国艺术研究院及景德镇陶瓷学院设立了生活陶艺和环境陶艺的研究生教学方向。从当代艺术的角度做了许多有关生活陶艺的探讨,创作过许多相关的作品。同时还将陶瓷艺术和当代建筑以及许多的城市的环境空间相结合,让艺术为当代人的日常审美生活和公共环境空间服务。我曾经在韩国的首尔、中国的上海、北京、天津、九江等城市完成了许多自己的环境陶艺作品。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提高中国人生活中的艺术品质,文化品质。我认为,当我们生活在艺术化的空间中,当我们所使用的,所耳濡目染的“器具”富有诗意和艺术感的时候 我们的举止会更加优雅,我们的行为会更加文明。所以我觉得艺术家最重要的不仅是做作品,还需要为社会提供一种新的思考,创导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其实,任何文化都有自己的基因和特质,因此,在创建中国人未来生活方式的同时,我们还需要更深的去理解我们自己文化的基础,所以我会常常阅读相关的书籍,为自己的创作增加修养和内涵。

央视网网友:你认为中国当代艺术对实现中国梦能有什么样的贡献?

朱乐耕:以西方为首的当代先锋艺术大都是以破坏和反叛为主,但我认为,当代艺术已经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破坏与反叛,今天是应该重新建立新的艺术秩序的时机。而在这样的时机中,我们中国的文化,我们中国的审美思想,包括我们中国人所创作的当代艺术,能为世界的当代艺术贡献一份什么样的思考?这是值得研究的。我认为。也应该成为中国梦的一部分,因为其中包括了中国民族艺术的复兴。
相比起西方艺术,中国的艺术更接近物我两忘,主体和客体的一致性,也就是人与自己所面对的客观世界不是对立的,而是统一的。这一哲学基础来自于中国的“天人合一”的理念。西方二元对立的文化,已经导致了人与自然的分离,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对立。因此,中国民族艺术的复兴,也许将伴随的是世界当代艺术新的建设的开始。这种建设包括重新认识在人与自然关系中艺术所起的桥梁作用,当然,其中也包括了艺术与人的关系,艺术与当今社会发展的关系,艺术与文化的关系等。在这样的视野中,艺术不再是一个独立于社会,与当代人类生活毫无关系的自在之物,其必须重新回到我们的生活实践中,回到我们的感情世界里。我认为在这一点上,中国的传统艺术理论是有贡献的,需要我们进一步去挖掘。这一理论的发掘,不仅是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有贡献,也将对世界的当代艺术发展有贡献。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中华民族文化的复兴,必然要与当今世界的发展融为一体,要对整个的人类社会有所贡献,中国的当代艺术也一样。这是自己在理论上的认识。从实践上的认识来讲,这么多年,我做的艺术作品大多都是以人为本,以与人的精神世界沟通,与人的情感世界发生共鸣为出发点。现在我创作的这些作品不仅是在国内展出时得到了观众们的强烈共鸣,就是我在不同国家举办的个人展览会上,也得到了很强烈的反响。在2010年和2011年,我的作品曾经在欧洲的法国和德国巡回展。先是在法国的巴黎展出两个月,后来又到德国的柏林展出两个月,展出后,国外观众们反映非常强烈。因为中国的陶瓷艺术在世界上曾经非常有名,在欧美所有的重要博物馆里,几乎都有中国的瓷器。因此,欧洲人对中国古代的瓷器并不陌生,非常地熟悉。但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经济落后了,中国的瓷器也开始不被欧洲人关注。所以呢,我的这次展览对欧洲来讲,既熟悉又陌生,如果说熟悉是因为他们知道中国是一个陶瓷艺术非常发达的国家,之所以陌生呢,是因为他们只熟悉中国传统的陶瓷艺术,对中国的当代陶瓷艺术,他们接触的太少。当他们看到我的作品以后,他们感觉到其实中国的陶瓷艺术,还是有很多新的想法,有很多新的创造力,这让他们感到很吃惊,他们纷纷留下了他们很多对我作品的看法,也留下了他们对我作品的期待,甚至有人说,他们认为中国近百年的陶瓷艺术,没有多大的创新,有的新的作品有创新,但是基本上学习方的。但是看到我的作品以后,他们改变了看法,他们觉得我的作品既有中国的传统意味,但又绝对是当代的,是具有国际语言的。因此,他们从我的作品中不仅看到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也看到了中国当代艺术的活力。在这期间,我还曾到美国哈弗大学做讲座,放我作品的幻灯片,因为我的作品涉及面非常宽,既涉及到生活陶艺,又涉及到环境陶艺,有器皿也有雕塑,还有墙上的装饰壁画。所以呢,当我做完讲座以后,很多人站起来鼓掌,问我你晚上睡觉吗?为什么能做出这么多的不同风格的作品,我的回答是:中国是一个做万里长城和做兵马俑的民族,所以我们的作品都是浩浩荡荡的。我的作品能够在不同国家的人民心中激起共鸣,也就说明尽管世界的文化是多样的,但由于人类心智的一致性,导致了人类的情感和文化有许多的共同性,因此,艺术和文化是可以相互交流的,互相理解的。但这种交流和理解,只有在发展出了自己特色的基础上,才会得到尊重,才会得到平等的对待。所以,我理解的中国梦,还包括了中华民族与世界不同民族的交流与互动,包括了在未来的人类社会发展中我们中国人应该作出自己的贡献,并由此得到世界人民的尊重。

央视网网友:请问朱乐耕教授,在您看来,未来陶瓷艺术的发展是更关注与通过实物来向大众展示的陶瓷艺术的自身美感,还是以收藏为主的艺术品增值?

朱乐耕:我觉得未来陶瓷艺术的发展,实际上它应该有两个方面,一个是陶瓷艺术跟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我觉得很重要,要密切关注我们社会生活,要跟我们现代的生活、当代社会紧密联系在一起,这个很重要。再另外一个呢,我们还需要的就是对传统陶瓷艺术的创新和对现代艺术新的观念的互相融合,也要与一些我们的观念性研究、当代艺术研究,还有跟我们的社会生活、跟我们的各项社会发展事业结合起来。所以像我所做的作品,内容包括生活陶艺,环境陶艺,就是跟当代人的生活和当代社会空间结合起来的一种陶瓷艺术。我的陶瓷艺术作品也经常被各种不同的博物馆和个人来收藏,当然我觉得这个被收藏的过程,也是艺术家在成长的过程,包括个人收藏家也是在不断地了解陶瓷艺术,也是在不断地通过艺术家的作品,在了解陶瓷艺术,了解陶瓷文化,了解陶瓷艺术的过去和现在,也许还有未来。当然也有保值的一面,这是附加的。

央视网网友:青花瓷现在已经成了流行元素,又有歌曲又有服装,我觉得和流行文化结合起来推广这种艺术,是个思路,不知道您是否认同?

朱乐耕:我觉得很好,因为青花瓷我们元代就开始生产,实际上它是中国非常优秀的传统陶瓷艺术,现在很多的文化产业把它作为一种资源开发和利用,我觉得非常好的,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出发点。

央视网网友:您是从事艺术创作的大家,高雅艺术难免曲高和寡,如何在中国梦中寻找位置?艺术必须商业化吗?

朱乐耕:我是从事艺术创作的,我觉得对艺术的追求是我一个很重要的目标,我觉得高雅艺术实际上能够陶冶人的性情,能够提升我们整个民族文化的品格,所以很重要。但是呢,我觉得在目前整个的陶瓷艺术市场,应该把它分成几个方面。一个是非常高雅的艺术,完全是表现性的艺术,跟商业没有关系,这是就像我们讲的概念车,你不能马上生产,像巴黎的表演,那种服装是不能穿到街上去,但是那是一种精神,而且呢,是一种富有创新性的精神追求。也许它是比一般的实用性的车和服装更前卫的,更能引领时尚的,所以是更高端的。但是也有一部分是服装产业、汽车产业,那是跟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我觉得在陶瓷设计中,既要推广一种高雅艺术、也要有推广有实用性的艺术,有商业化的艺术。作为陶瓷产品,里边既是艺术的,又是工艺的,还是商品的,也是为大众服务的。但是也需要有高端的艺术品,如果没有高端的艺术品,这个大众性的陶瓷艺术也是发展不起来的。当这种高端的艺术品暂时可能有人不能理解,因为它走在前面,但是最终它会成为历史上的、重要的、有价值的人类的精神的凝聚物。比如说像当年的毕加索、高更、梵高,他们的作品当时也有很多人不理解,但是现在都成为世界的名作。从商业价值上来讲,也是一个高峰,所以不能说好的艺术品就没有商品性。

央视网网友:中国的陶瓷的历史源远流长,宋瓷青花瓷更是世界闻名且价值不菲,请问朱老师,您希望未来的陶瓷业是保持传统呢还是发展创新?

朱乐耕:中国的陶瓷艺术有悠久的历史,我们中国在这个历史发展过程中,每一个时期都产生了不同的优秀陶瓷品种,跟我们生活密切相关。未来陶瓷艺术的发展,我觉得它也是在不断地延续我们中国的传统陶瓷文化,而且不断表现它的一个时代的特点,这个未来陶瓷艺术发展,我觉得应该要继承我们优秀的传统陶瓷艺术,这是我们民族优秀文化的一个出发点,很重要的出发点。但是呢,一定要跟我们当代社会生活联系在一起,因为陶瓷艺术既反映一个时代的精神,又反映一个时代的物质,是精神跟物质的载体,而且我们更应该关注未来。

央视网网友:朱乐耕老师为中国陶艺发展培养了大批开拓性人才,您是如何教导学生用陶艺表述当代中国?

朱乐耕:朱乐耕:我曾经在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教书,现在在中国艺术研究院招收研究生,为了和社会的发展相结合,我是最早在高校里边开设生活陶艺和环境陶艺课的教师。我曾经指导过不少的博士生和硕士生,现在这些生活都毕业了,也非常优秀,他们有很多在大学担任老师,也有很多的陶瓷艺术作品参加过许多的国际陶艺展,而且还有的得了大奖。我觉得中国的陶瓷艺术需要一批很优秀的人才,去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去开拓我们中国陶瓷艺术的未来。我对学生的要求是,一方面他们要努力地去学习和继承中国的传统文化,要很好地在学习过程中,对优秀的中国传统认真地学习和研究,把传统的陶瓷文化艺术当作一个很好的资源来开拓。但是呢,我觉得还应该更好地去了解整个世界的文化和艺术的发展。你比如说我的学生我也希望他们参加一些国际的陶瓷艺术展,也经常参加国际性的艺术交流,当代陶瓷艺术应该站在世界的文化高点上,来继承和发扬我们国家的陶瓷艺术,让我们的作品既是传统的,但又是当代的和国际的。

央视网网友:朱乐耕老师,您的每一件作品都极具现代化,您注重陶艺创作与现代科技的结合,在这样的一个很现代化处处高科技的社会背景下,这会不会是一种趋势,以后中国陶瓷会更加国际化,那么我们也就很担忧,民族化的东西是不是以后体现的会更少?

朱乐耕:陶瓷艺术实际上就是一个土与火的艺术,它是真正的艺术与科技结合的产物,因为陶瓷艺术你做完以后,要经过高温的烧造,烧炉是一个专业的学科,它是一种材料变成另一种材料的过程,而且陶瓷的釉色中,有很多的化学成分,因此陶瓷技术有很多的学问和知识在里边。我们中国有一千多年的烧瓷历史,积累了很多重要的知识和优秀的技能,我们需要去学习它。所以呢,我做陶艺创作的时候,注重对艺术效果的追求,同时也注重艺术和技术的结合。只有艺术和技术达到了一定的高度,我们的创新能力才会达到一种自由的境界。然后呢,我觉得我们一方面要学习我们优秀的传统,但是也一定要面向世界,我们的作品一定要有时代性,其实在古代的时候,每一个时代都有它自己的特点,都有它自己的时代精神,而我们到了21世纪的今天,如果我们的作品的风格还在保持民国时期,甚至清代,那我们是不够称职的陶瓷艺术家。当然这种创新性除了要学习古代的传统,同时也要面向世界,要有现代性。因为这是现代创作的作品。其实也不用担忧在创作的过程中会丢掉传统,因为传统也是在不断地发展和生长的。

央视网网友:请问杨飞云院长,作为“中国写实画派”的创立人之一,您认为“中国写实画派”对激发青少年对艺术的热爱有何意义?

杨飞云:其实中国油画从传入进来一直到今天的几代人,主体都是在画写实的,一直是在写实上面的积累偏多,当然也有别的方式,有表现性的,有意向性的,还有抽象性的,还有观念性的都有,但是它的主体一直是在写实上面,从教学到研究、创作,因为这个民族需要这个。作为中国写实画派,其实是我们04年以来一批画家自发的做了一个,可以自主地展示,集合大家自主的,或者是在学术上有共识的,在绘画方式上有共同点的,一起搞的。那么这个绘画,其实我们当时就是想找一个自主的展示方式,结果一出来以后,就受到社会很有热度的认可和追捧。这个已经经过这么多年了,所以他应该是对年轻人看写实绘画这样一个角度,由于他本身的社会和生命力,他们会对写实绘画有他今天的审美力。另一方面,写实画派里的画家,他的写实的方式,写实的表现语言已经有一种表现性的,带有很多抽象性的、表现性的,写意性的绘画,就是说有很多拓展,在写实绘画里面,他的表达方式上有很多拓展,所以我讲的这种东西对于年轻人理解写实绘画和现代的表达和表现上,也给了他们一些启发和信心。

央视网网友:您在培养青少年“写实作画”方面又有什么好的举措?

杨飞云:写实绘画真的是画成一般的水平毫无疑义,因为在西方已经有将近600年的积累,他们创造了非常辉煌的经典。所以写实绘画在中国只有年轻人需要学习写实绘画,一个就是他有很长时间的去磨炼,去掌握和积累,另外一方面就是说,对于写实绘画的表现力有一个非常深入的理解和认可。特别是建立起一种用写实来表现的这样一种信念,因为时间长,水平要高,他的技术准备,还有他的情感的表达,还有对现实的关注的理解,乃至于在画面,掌握的绘画的表达是需要很多努力的。所以我就建议年轻人,在写实绘画上有作为,就需要有一个创始阶段的准备,而且他也是非常有,怎么说呢?非常有魅力的一个绘画。人如果在里面,他会不断地不断地联络他和现实的情感,他在绘画表现上需要长时间的一种掌握和表达上的磨炼。

央视网网友:您的画中很多用猫来作为题材,为什么会选择猫呢?

杨飞云:是吗?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很多作品当中有猫,这个让我说,好像很难说得清楚。从小我长在农村,农村家里面,养狗是离人很远的,在大门口,看家护院的,但是养猫其实经常在被窝里面钻着,离人非常近,你一回到家里面,特别是老人,他常常跑到你的怀里,在你的被窝里面,在你的周围来回跑。我长到17岁才离开农村,在农村,从小对猫和人的这种,大概是一种,叫什么呢?(笑),生活习惯也好,生活根源性的一种,潜移默化的东西。
但是在今天画画的时候,实际上我画的是人物画,人物画已经不存在一个拿人物画来记录事件,这种功能其实不重要了,就不如一个录像,一个网络来记录事件更重要、更及时了。用绘画画一个人物的肖像,画一个像的这种功能也失去了,现在照个照片,随时都可以。所以用画来照相的功能,用画来记录事件的功能,其实在绘画上已经不是它的主要任务了。那绘画变得什么呢?绘画首先最大的功能是审美,它是精神性的、情感性的审美,这个审美实际上画人物画,可能就是,要画人和环境,人和服饰,人和动作,人和表情产生的一种绘画上的带有审美性的一种形式美感,绘画美感。这种东西可能不由自主地把一些植物,把一些生活周围的动物,或者是一些文化内涵的道具放在里面,可能是我这几年慢慢慢慢地在这样一个本体的变化当中,加入进来了自己觉得可能有感觉的东西。尤其是猫在肖像人物里面,好像可能有感觉。所以再深的东西我可能也说不出来,但是画到上面,它会延伸一种内涵的东西,那个东西很难用语言说得很清楚,而且说清楚了也就没意思了。

央视网网友:对于今天艺术市场的不诚信、造假行为,您怎么看?

杨飞云:这个问题其实不单是艺术市场,就是说涉及到我们现在的方方面面,有好多造假行为,是令人痛心疾首也好,令人觉得特别可怕,但是我有一个比喻,我觉得在艺术上的造假比起造点假食品,假药,假品牌,要严重得多,因为什么?艺术是针对人的精神,现在有一点,老谈娱乐,但是我觉得艺术的存在实际是针对人的审美、情感和精神,它是一个精神活动,因为它不能用,也不能吃,那精神活动上,在这个地方造假,就等于直接污染的是灵魂,污染的是人的审美,你想这一个民族如果在审美和精神灵魂上都有污染,或者是那个地方没有标准了,失去了它的高度,这其实是很可怕的事情。所以大家知道,文化,今天看文化产业化,无处不在的文化,我们有的时候也觉得非常可怕,比如说家里面没有成熟的孩子,他如果迷在这种文化里面,都会学坏,那就是说文化的力量太大了。那艺术品是文化的结晶体,它不是说艺术是一些钱,这是几百万,那是几千万的钱,为什么花那么多钱去追逐这个东西?是人类一定要这样做的,因为人类有了物质的能力以后,一定要发展精神文化,所以这是人类的一个已经像真理一样的过程。
在这个问题上,这个地方如果造假,追逐的是钱,而不是精神,那这个毁坏其实是根源性的,它对艺术本身的毁坏。更重要的是毁坏的是人整个今天的人们的价值观和审美判断,还有它的,就是污染的是精神,说的不是那么严重,实际上起的作用就是这样的。所以我看这个艺术界的市场上的造假,上升到一个高度来看,就是这样的。至于说现实当中还有一些,似乎是小问题,反正卖张复制品,当真品来卖,把二流、三流的东西炒成一流的来卖,多赚点钱,看起来好像是一个商业上的一种作风上的不诚信,但其实那种东西不是普遍的,中国在艺术市场上进步很快,因为有一大批人他关注文化的时候,他要拿真金白银去追逐精神,那个没水平的东西,假的东西,只能蒙一时,不能蒙一世,那些人很快就会明白这个东西,这个东西我倒觉得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刚才说的核心的问题。

央视网网友:杨老师,您早年在海外工作生活过,见识过中外不同的文化,在现在国际化背景下,您如何看待中西方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杨飞云:首先一点,文化其实经过长时间的民族地区和它的性格,经过一个久远的历史的积淀,形成了自己的一些特点。但是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我们是人类,里头有一个亘古不变的人性,在人性上,凡是人类触及到的问题都能够沟通,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前提。东方、西方其实在文化的渊源上,由于它秉承的哲学和它的性格、地域,和它发达的时间差,造成了它的一些差异。这种差异里面,其实我认为文化上的融合,就是相互的启发借鉴,借鉴各自的短缺,然后在对比当中更加坚定自己的长项、长处已有的成果,这是文化交融和文化碰撞所达到的一个非常进步的东西。
所以我觉得东西方乃至于现在其实甚至不止东方、西方,整个全球的各种文化在一起的交流,大的主题上可能分为东西方,这个东西是不能排斥的,我认为是渐渐的在今天的一个必然。所以使得一些非常,所谓有先进性的科学思想的西方文化,其实我们中国人只要一触碰它,马上它的那些优点我们就可以拿来为我们所用,是人类共有的。但是,在西方他们发展过程当中,对于中国的一些哲学思想,人情和社会里面的某些非常优秀的东西,比如说我们中国人勤劳、节俭、谦虚、耐力,现实和理想之间找到一种平衡,他的理想可能根据现实的发展去不断地生发,特别是面对自然,人对自然和人对社会的关联当中,中国人讲的和谐,特别是中庸思想,民族里面的一些,经过长久的积累,它已经是一种智慧和它的优点了。对西方人来说,看似古老的东西,但实际上对西方是欠缺的,他们需要学习。而西方像他们在科学,在理性,特别是在科学发达当中,社会法律和它的规范性的建立,使得整个人类很有理性,很有秩序上建立它的经济,建立它的社会,达到的那样一种有序的、理性的稳定,这个对我们其实也是很直接的一个借鉴。
说到高处,比如说在艺术,在精神方面,我觉得这两个东西是,他们可能是重智,我们可能是重情,情商和智商的合力,当然各自都有情商、智商的平衡,当然在这两种的融合和互动当中,如果能够产生正面的启发和吸收的话,我觉得对我们的发展是非常有意义的,乃至于到了绘画上,其实大家都知道,绘画中国人讲的悟性、灵性和一种意向,西方人讲的一种真实、精神,还有一种理性的构架,其实到了最后他们在一起的时候,在现代主义的理念,其实有很多互相吸收的东西,面对我们今天一个画家,从小学一开始认识知识以来,就对西方有大量的研读和了解,到了学习艺术的时候,其实不管你什么画种,面对这个世界一体化的,特别是西方强势文化的影响,你根本就无法躲避的。但是我们能够看到,不能够一味的去跟着它跑,应该是在自己的自主的文化前提之下,去尽可能洋为中用,古为今用这样一个精神。所以这种融合可能带来一种,在东方人的手里面,它会带来一个很新的一种创造方式。说得再简单一点,就像我们现在的制度,其实是有点既不是东方过去的制度,也不是西方纯粹的今天的制度,是我们自己有创建性的,有融合的这样一种做出了成绩的这样一种有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这个就是融合的产物。所以文化的融合不单单是在文化本身,其实对人类整个的进步还是一个非常好的碰撞和发展。

央视网网友:随着新一代电子媒介技术的发展,您是否认为未来书画艺术的发展要摒弃画笔而转向电子绘图时代?

杨飞云:这个部分是这样的,人类的绘画,虽然我们说绘画图画也是一种图象,里头有图象的因素,今天又是个图象时代,各种高技能产生图象特别便捷,复制图象变成了一个瞬间可以突变整个世界的时代。图象本身肯定它会被摄影、照相和多媒体拿去,图象本身。但是绘画,大家知道绘画不是图象本身,它有图象的因素,比如说音乐、舞蹈、文学、绘画,绘画是人用画笔抒发自己内心,表现自己的审美观察和情怀的这样一种活动;它是一种精神审美和情感性的活动;它是别的品种无法替代的一个活动,从有了摄影机以来,我觉得没有一张图片能够取代我们最好的绘画。有了电影以来,也没有一部电影说是完全可以取代绘画本身。所以绘画它是一种人使用绘画的元素或者绘画的行为,表现内在精神的一种别的东西无法替代的一种活动。我们知道一个小孩子生下来,不会说话,也不会写字,不会认字的时候,他会涂画,他会歌唱,这个是发自于生命里面的,是用人的才情,用人的灵魂和感觉的一种搭配,一种表现,可以交流的,但又是别的东西不能取代的。我们过去有文学、哲学,涵盖率很大的,甚至有戏剧,那个时候对戏剧,我们仔细想,有文字,有思想,有场面,有画面,但是它和绘画也是一样的,所以我认为绘画永远也不可能替代,而是会越来越显示出绘画本体它的价值。这个价值是什么?就是人用绘画元素传递他的内在精神,这样一个活动,传递他的心灵情感,审美的一种表现,这种表现用电脑,用机器是无法替代的,它不是一个外在的图形。

央视网网友:油画是西方艺术,现在很多国人都在这方面取得了很明显的进步,但是我觉得在我们本民族的国画方面的进步与之相比却有些落后,您怎么看这种现象?

杨飞云:这是你们问的问题,不是我的结论(笑)。是这样的,因为我们的国画有,起码早于油画1000年的样子,差不多,我们的中国画,在1500年前,我们的画论就非常地完整,创造出了很伟大的作品。所以在中国画上,他的辉煌在古代,在历代都有非常伟大的成就,在人类的历史上。所以我们今天要创造出新的辉煌,它的难度也是非常大的。它虽然是自己民族的东西,但是它要创造出这个时代的又能够和传统的经典上匹配的高度,这是很难的,这也是时代给予的,也是中国画发展到今天的一个现实存在。所以我相信中国人一定能够在国画上面创造出匹配这个时代的伟大作品,其实很多人很有才华地在努力。
至于说油画的发展,其实它在国内100年,正式地发展,从教育到它的培养艺术家,创作,和社会发生大关系,就是100年的历史,这100年当中,其实时间不算长,但是我们的油画对于中国的文化里面,它似乎是个全新的东西,比如说它纯粹的写实和纯粹的抽象和油画材料所能达到的像交响乐一样的表现力,在我们的文化里面是一个很有吸引力的东西。所以你看近代历史上,有多少特别有才华的人,去研究、学习、投入油画的创作。现在大量的年轻人,由于世界一体化,他的生活模式和世界没有什么差异了,而油画又是一个世界性的绘画语言,在中国这样一个绘画悠长的民族,又在这个新的时期,这样一个历史时期,所以它的发展我认为它还有很大的空间。就是我们在100年当中,也创造出了自己很多的经典,也有油画民族化的进程,但是它拿我们的最高的水平和西方这600年当中,他们所建立的最高水平来比较,还有一个距离和空间,这个空间是使得我们进步的一个最大的动力,这个品种在世界这么广泛,在中国人的手里面又赶上今天这样一个时代,所以我觉得在未来的文化复兴里面,油画将会有一个很大的生命力会爆发出来。

央视网网友:首先要问您的第一个问题您如何实现自己的爱国主义梦想?

吴为山:我们首先要理解什么是国家,我觉得国家不仅仅是一个版图,更重要的是精神,是历代的仁人志士、先贤们所创造的生生不息的文化 ,灿烂的民族的文化。所以我想作为艺术家应当用自己的艺术,来表现歌颂这个国家,记载、表现歌颂这个国家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当中,所 出现的伟大的事件和伟大的人文。通过伟大的事件和人物让人们更多了解深处的精神价值。我作为雕塑艺术家,更多的是以雕塑来雕刻一个国 家的形象。近三十年来我塑了有几百件中国杰出文化人的雕像,这些雕像是有选择的,这些人物都是对人类,对中国有所贡献的。这种贡献的 背后是一种爱国精神,凡是能留在历史上的人物,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爱国的情怀,有一种惊人的意志,有一种崇高的精神追求。 比如像范仲淹,苟艳武,这些对中华民族充满了饱满感情的人。所以我在塑造过程当中,就抓住这样一个特点,来感受他们脸上的沧桑、痕迹 ,来感受历史在他们身上的积淀,并加以表现。有一句话人不可貌相,其实人是可以貌相的,他们身上所形成的精神,你可以从相里面感受到 人的存在,精神的存在和价值的追求。我首先做现代人物,现代的历史文化,因为他们有更为丰富可感的资料、形象。比如说费孝通、杨振林 、钱伟长等等,近现代,像鲁迅等等这些人物,虽然我没见过,但是因为他们身上有一种共性,所以我通过看他们的一些照片、读他们的著作 ,就可以塑造他们。再推到遥远的古代,如老子、孔子,我们可以从他们的后人,也就是从他们之后的文化人,可以看到孔子、老子对他们之 后的文化人精神的影响。实际上一个人的长相是由滋养他们的文化所决定的。中华历史文化塑造了一批优秀的文化人,他们的脸上都刻载着仁 义礼志信,都带着和的表情、善的内心显示。在塑造他们的相的同时,更多的塑造他们的精神。

央视网网友:您觉得我们中国文化要走出去的最重要的是什么?

吴为山:我觉得最重要有几点,第一个就是我们的价值观,就是我们要有中华民族的价值观,我们走出去要带着我们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带着中国人的温度,要带着和的思想,因为从中华民族的历史来看,我们所有的对外交流,如张骞通西域、郑和下西洋等等都是带着和的思想,发现世界,了解世界,以及为世界做贡献的这样一种出发点。所以我们今天的文化走出去也同样秉承这样一种思想。这种思想的表征在中国伟大的历史进程中,在今天的艺术创造中。另外一方面我们要有高超的艺术水平,没有高超的艺术水平,像这些作品走出去以后不会跟世界高水平的艺术进行对话。同时我们走出去要走到世界最高的殿堂展示我们的文化,文化是需要有尊严的。这就是世界艺术的最高殿堂来展示中国的文化,中国文化的传播,一是价值观,二是作品的艺术性,三是通过什么样的途径。

央视网网友:您在雕塑方面非常有成就的老师,现在中国城市雕塑非常快,网上各个媒体的报道对这些地方毁誉参半,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吴为山:城市雕塑记载一个城市的历史,也记载一个民族的历史,国家的历史;城市雕塑不仅仅是一个构造,不仅仅是一个好看的装饰物,它应当是对今天社会空间的尊重,作为艺术家他应该把自己好的,美好的创造放到这个空间里面,同样呢它也反映了社会对一个艺术家的尊重,社会把最好的空间给了艺术家,展示他的作品,所以相互都要尊重。尊重体现在什么地方呢?首先要尊重艺术创造的规律,它是需要时间的。当然一个艺术家要全身心投入,创造出好的作品,有精神含量,有艺术水准,有形象感召,为人们所乐道。如果他只是急功近利的,他就不能把自己的情感溶进去。如果没有时间的保障,就不能按照艺术发展的规律进行创作。城市雕塑它是有规律的,它所放的空间环境与创造理念的关系、艺术创造的形式与环境的关系,还有就是它的尺度与空间的关系,尺度与题材空间的关系。比如说一个地方名人和一个中国民族千古具有影响力的伟大人物,他的尺度上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央视网网友:您觉得在建设我们美丽中国的过程中,城市雕塑可以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吴为山:城市雕塑作品是人们不得不关注的,它跟室内作品不一样,它是360个角度都可以观望的,因此它是要经得起时间考验的艺术作品,所以如果做好的话它们在城市这个空间里面每天人们对化,与所有的来来往往的人对话,未来对话,遥寄古代,存在于当代,影响后代。所以它的美丽,它作品的美直接影响到人们的喜怒哀乐,直接影响到社会环境。作为它的思想的美,应当是人们精神的引领,它的外表,艺术形式的美应当使人们眼睛愉悦,引起心灵愉悦的一种净化,所以美丽中国的实现靠许多方面,它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央视网网友:除了要反映城市美,也要增添在雕塑方面。就艺术创新这个问题,因为您一直创作的都是历史文人,在这种里面也有自己创作的想法。

吴为山:创作做人物雕像不是只是做一个像,或者按照人的形象比例来做一个像,更重要的是一种精神的表达,近代肖像雕塑的写实手法,是近代一批雕塑家,从到西方学习以后带到中国来,这是一种西洋之法,仅仅以西洋之法来塑造中国人,应该来说不全面。我们应当传承中国雕塑的传统并发展,而成为我们当代的创造,以此法塑造中国人,中国人将获得形式与内容的融汇。这种艺术我个人认为是一种写意性,以写意为核心的一种文化,那么这种文化它可以来表现创造的智慧,一种艺术表现。获得了一种文化的符号,就是写意文化的符号,这种符号可以跟西方抽象主义,也可以跟西方写实主义是媲美的,丰富了世界文化的语言,就有了自身存在的价值,也是对社会文化的贡献。那要展示美丽的中国,对外要展示自己的艺术创造的特点,那么在艺术作品当中体现这种创新,就体现民族它是不断向前进的力量。所以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通过这个来体现我们精神的温度,体现我们这个民族创造的热情,也体现我们这个民族向前发展的一种巨大的潜在的一种力量和动力。所以艺术的创新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创新,只有建立在传统艺术上的创新才是真正的创新,才能代表我们今天民族的创新,才能反映我们今天改革开放以后人们的时代,人们的精神面貌。

央视网网友:有网友说现在社会环境让他感觉很浮躁,想静下心来读本书都很难更别提搞艺术创作了,他想问您,在克服浮躁这方面有什么独家秘笈吗?

吴为山:在现实社会中,人们经常会碰到对发展的期望值很高,但自身基础并不高的情况,期望值和基础发生冲突,往往冲突会使人浮躁,产生急功近利的想法。刚才我们说过,事物发展有自身的规律,而艺术创作也有规律,要遵从规律循序渐进,这也是为什么国家要提倡科学发展的原因。在90年代一位老师听说我要通过塑造中国的历史文化名人来影响当代、影响未来的时候,他说非常了不起,他说人一生当中能把一件事情做好就很不简单,嘱咐我一定要脚踏实地做下去,所以我就来做这样一件事情。随着雕塑的兴起,社会价值趋向多元化,艺术领域受到西方潮流的影响、经济建设也正在经历着转型,社会文化领域也受到了很多的东西的影响,等等方面都对我们艺术工作者冲击很大。如何在众多的价值取向、纷繁的价值洪流中找到自己的主流价值?我想首先要向远处看,看中华民族从远古到今天发展的历程,看古代伟人体现出的自强不息的精神;也要向未来看,用一百年两百年之后的眼光来看今天的艺术创作,急功近利的东西就可能只有时物而没有历史,所以这就决定了我们今天要静下心,来做一些好的作品。古话里讲“绳锯木断,水滴石穿”,一方面我们要有很高的理想,另一方面我们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按照事物发展的规律来进行。从雕塑的角度来说,要制作一个大型的城市雕塑,除了艺术创作外还必须要与科学结合,因为除了美感外,它还要能够支撑,它的节构、抗震系数等等。所以我们说,一个大型雕塑作品的完成离不开团队的力量,所有的艺术创作,我们要把它变成系统的工程,要考虑到方方面面,科学的、历史的、人文的、未来的,还要考虑到当时当代人们的心理,因为只有进入到观赏者的心里才是艺术作品最大的存在。我认为任何强加于人们之上的作品都不能成为时代的代表。

央视网网友:您的作品《老子》在国际美术展上获得了雕塑金奖,有网友很好奇外国人真的可以理解这类作品的文化内涵吗?

吴为山:这个问题之前也有很多人提过,老子这样的一个塑造中国几千年前的古人的雕塑,怎么能把它放到西方去呢?他们不是中国人,能懂中国文化吗?我认为艺术创作所包含的中国的人文精神和它的价值取向是这个作品第一重要的。我做的老子像呢,是中空的,里面写满了《道德经》,当西方人看到这件作品的时候,先是被这种创造所吸引住,然后再细细了解老子的哲学思想,“上善若水,天人合一”,渐渐体会到作品的表象与内涵的高度融合,最终领悟到这个作品巨大的精神价值。西方人在这个作品面前,不仅仅喜欢这个形式,更重要的是他们还喜欢中国的文化,特别是天人合一的这种文化理念、哲学思想,所以这个作品在国际上能获奖的原因,我想主要是中国的传统文化,还有现代艺术创造形式,更重要的是这两者的结合,使西方人认可。

央视网网友:目前您的活动引起社会的广泛注意,它带给社会的正能量十分浩大,请您谈谈对青年的希望。

范曾:我最近所主持的社会性活动主要有北京电视台的《国学开讲》、中国记协组织的国内外记者茶会以及北京大学与中国艺术研究院联合举办,并由我本人主持的《科学与文学的对话》。这些活动气势磅礴,震动甚大,希望通过这些节目能够为青年朋友助其正气、励其精神、指其目标,综合言之是正能量的赋予授受,这是青年成长期精神所必须的。

央视网网友:您谈到以民为本的核心价值观,请简明能概括之。

范曾:这是党所一贯坚持的核心价值,因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动力。当政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时,人民爱戴和信服,得民心者得天下,云麾所向,万众一心,这是实现中国梦的核心价值。

央视网网友:您提出青年应注意四个心的修养:敬畏之心、感激之心、恻隐之心、知耻之心,对当代青年启发很大,请详细解释。

范曾:敬畏之心,指青年人对人类历史上一切光辉成就,对祖国的不朽文明,有敬畏之心。同样,对自然本体要有内心的虔敬,不要亵渎不以人们意志转移的自然规律;感激之心,青年人成长过程中,党和国家的培养爱护,父母兄姐无私的奉献和养育,学校老师的苦心栽培,都是成长中不可或缺者,对这一切都要永抱感激,终生铭记;恻隐之心,对社会的、自然的灾难,对需要给以援手的无助和弱势群体,对残疾人要心怀大慈悲、大恻隐,竭其所能给予帮助。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记住血浓于水的亲情;知耻之心,中国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所受的帝国主义的侵凌和盘剥,带给祖国大地山河满目疮痍的惨相。永远记住国耻,保卫疆土的神圣不可侵犯,对无耻的以安倍为代表的法西斯复兴主义,要深怀警惕并予以道义上的、武力上的警示。

央视网网友:请您谈一谈习主席提出的讲信修睦的思想。

范曾:习主席特别强调“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讲信修睦”的大同思想,这不只可用于社会各阶层,同样可用于世界各国家。信者诚也,“诚外无物”是宇宙的根本规律。这同样是所有国际条约、协议和相互合作的前提。

高清图集
微博联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