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化中国梦的宣传教育,凝聚起全社会的共识和力量,“中国梦网上系列谈”活动于6月18日(星期二)上午9时,举办“中国梦网上系列谈”第三场活动,邀请5位来自教育领域的工作者围绕中国梦进行网上座谈,并回答网民提问。

分享到:

时间:6月18日上午9时

嘉宾: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 郭海燕

史家小学校长 王欢

良乡第五中学高级教师 王玉华

通州区培智学校教导主任 李银环

垂杨柳中心小学教师 郑丹娜

嘉宾简介
访谈实录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中国梦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何为中国梦?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自己的答案,这个梦可以很小,也许就是衣食无忧、家人安康;这个梦也可以很大,也许就是国家富强、国泰民安。只有当这许许多多梦想的力量汇集起来,才能够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强大力量。近期,中宣部宣教局、中央外宣办网络新闻宣传局会同有关部门共同举办中国梦网上系列谈活动。
今天是网上系列谈活动的第三场,中宣部宣教局、中央外宣办网络新闻宣传局、北京市委宣传部共同邀请了来自教育领域的工作者,与广大网友进行在线交流,回答网友提问。我来介绍一下,他们分别是:北京市朝阳区垂杨柳中心小学教师郑丹娜,您好。

郑丹娜:您好,各位网友大家好。

主持人:北京市东城区史家小学校长、东四七条小学校长王欢。

王欢:您好,各位网友大家好。

主持人:房山区良乡第五中学高级教师王玉华。

王玉华:您好,各位网友大家好。

主持人:通州区培智学校教导主任李银环。

李银环:您好,各位网友大家好。

主持人:还有一位是首都师范大学教授郭海燕,您好。

郭海燕:主持人好,各位网友大家好。

主持人:非常欢迎五位老师的到来。在与网友进行在线交流之前,我们首先听听各位老师他们对于中国梦自己的一些理解,首先我们有请北京市朝阳区垂杨柳中心小学教师郑丹娜老师发言,有请!

郑丹娜:大家好!我叫郑丹娜,来自朝阳区垂杨柳中心小学,从教20年。今天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梦想:让每个孩子都能阳光成长!
1993年,我毕业到了我们学校,被安排做一年的科任课教师,教四五六年级的美术和历史。面对一群比自己个子还高的大孩子,我大着胆子和他们较量,握着他们课上私下传条的把柄,镇住他们,那时候我以为教育就要严肃。
第二年,我被安排做了一年级的班主任,一个班的孩子归我这个不到20岁的大孩子领导,我想我得要严肃才能管住他们,于是我板起面孔,装成不苟言笑的样子,我对孩子们的要求很严格,学校要求靠右行,我就规定,右手必须摸着右边的墙,孩子们很听话,过了一段时间,我发现楼道两侧的墙壁亮亮的,都是被孩子们的小手摸的。但是班里纪律稳定,别看我年轻,我们班的成绩总在年级里面名列前茅,正当我沾沾自喜时,一次与学生的闲聊却让我对教育有了新的看法。
有一天,一个小女孩跑过来问我:"老师,您今年多大了?"我笑着说:"你猜!"孩子犹豫着说:"60!"吓了我一条,我有那么老吗?为什么?她说我爷爷60岁,我更奇怪了,我跟她爷爷有什么关系?她说我爷爷特别厉害,在家我最怕我爷爷,在学校我最害怕您,您也挺厉害的。听了孩子这话,我真觉得无地自容。另外一个孩子趴在我耳边,轻轻地说:"老师,其实您笑起来挺美的!我们喜欢看您笑”。我在心里问自己,对于稚嫩的孩子来说,难道威严比爱更有力量?我明白了,教育其实要爱,爱才是教育的基础。我的目标不是让孩子怕我,是让孩子爱上我,孩子爱上我,才爱上了我教的学科,爱上了学习,爱上了学校啊,所以我要用我的心,这份爱去滋润孩子的心,培育孩子心灵的梦想。我也领悟到了,教育不简单是分数,更重要的是孩子的健康成长。所以我要让孩子有心灵的茁壮,我就用悄悄话、晴雨表等方式与孩子们进行沟通、交流,拿悄悄话来说,我让我们班孩子都准备了一个小本本,他们把心里的小秘密,生活的小不满,对同学的小矛盾,爸爸妈妈的不满都写在上面,我在他们的本上一一回复,加以引导,每天如此,有一天一个小姑娘特别委屈的跟我说,老师,上操的时候我后面的同学总朝我身上吐吐沫,可是我不能动,不然会给我们班抹黑,可是我不想告诉您,因为告诉您了,他就会受到惩罚。我一看乐了,多可爱的孩子啊,表面上说不告诉孩子,其实他已经在告诉我了,还是那么智慧,还是那么高尚呢。但是我也读出了孩子内心的纠结,我得帮他解决这个烦恼。拿着她的本子,征得她的同意,我在班里面说,同学们,我今天特别感动,咱们班有个小姑娘在上操的时候,受了一个同学的欺负,但是她为了咱们班的荣誉,坚持一动不动,就让人家欺负着,而且也不告诉我这个孩子是谁,你们也很感动吧,那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邀请这个小姑娘站起来,同学们就鼓掌了,在大家热烈的掌声里,这个小姑娘站了起来,我走过去跟她握握手,孩子犹豫了,她说老师,我妈妈说我窝囊,我说:"你一点也不窝囊,这件事你处理的比妈妈还棒,比老师还好呢!来握握手。"孩子的心里石头放下来,她高兴地握了手,坐下来,我对全班同学说,我们谁都不知道那个小男孩是谁,但是我们知道他是一个男子汉,他肯定会主动道歉的。第二天,这个小姑娘跑过来跟我说,老师,告诉您一好消息,那小男孩向我道歉了,说着她还递给我一张纸条,我一看乐了,上面写着,对不起,我不该欺负你,我送给你一颗星星,如果你原谅我,请你也送给我一颗,两颗星星就让这俩孩子的矛盾解决了,他们的烦恼没有了,成为了好朋友。
悄悄话不仅联系着我和孩子,也联系着我和家长,有一次一个小男孩还跟我说,我爸爸妈妈吵架了,我听他们说要离婚,我不想让他们离婚,怎么办呀?看了孩子的悄悄话,我就想,这是孩子家里的事,我怎么说,为了避免尴尬,我给孩子的妈妈发了一条短信,我说咱们孩子特别可爱,但是他最近总是心神不宁的,他跟我说,您跟他爸爸有一些小矛盾,他为这事很担心,赶紧解决了,别让孩子心里负担着,爸爸妈妈都是爱孩子的,晚上我就接到他们的回信,他妈妈告诉我,谢谢您,我跟他爸爸的矛盾已经解决了,您放心吧,我们俩都跟孩子保证,以后有事好好说,太感谢您了!这就是悄悄话,"悄悄话"是师生间的"心灵对话",是生命与生命之间的真实表达与真情交流。在真诚的悄悄话中,老师走进了孩子的内心世界,用宽容与爱,呵护孩子的心灵,用智慧与耐心,化解成长中的烦恼!十几年来400万字的"悄悄话",实现着自己成为一个好教师的梦想。
这十年,我摸索出"全接纳、慢引导"的教学理念,"全接纳"即接纳我所有的学生,更要接纳孩子行为背后的所有的情绪和感受,因为感受无罪,而"慢引导"就是我要尊重教育的规律,尊重孩子的成长,在这个有点步履急躁的时代,教育还是要慢下来的,不能一蹴而就,不能拔苗助长,我相信孩子今天的错误,不是他一生的错误,今天的不好,不代表他永远都不好。所以我相信,我教室里面的每个孩子都是好孩子,他们都有希望。一个强大的心灵是最有生命力的,我在班里还挂起了"梦想墙",让孩子们勇敢地写出自己的梦想,并且通过鼓励和互助,让他们为实现梦想而努力!
少年有梦,则民族有梦,少年追梦,则国家兴旺!我愿意尽自己微薄的力量,帮助我的学生们大胆做梦,快乐追梦,感受这种幸福的成长,少年的梦就是祖国的梦,就是民族的梦,让我们携起手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共同努力!谢谢大家。

主持人:下面有请北京市东城区史家小学校长、东四七条小学校长王欢发言!

王欢:大家好!我叫王欢,是史家小学、东四七条小学的校长。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今天,我给大家说说我心中的教育梦。
35年前,我以第一志愿实现了做小学教师的梦想,虽然说那时候的"小教"不被大家看好,"孩子王"就是一份被大家认为为五斗米折腰的营生,但是我从心底里热爱,因为我爱小学教育工作,我热爱学生,虽然现在已经50多岁,青春不再了,但是只要和孩子们在一起,我就觉得我的笑容是美丽,心态是年轻的,热情是满怀的,梦想是真实的。30多年的教育让我深深感到,基础教育对于学生有多重要,因为在这个阶段,孩子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他的良好习惯都是要养成的。我时常想,如果我们小学6年的教育能够影响孩子一生,能够滋养孩子的生命,能够在他成长的过程中助他长成,那该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我和我的同事们一直这样想,我们一定要在基础教育阶段为学生打好人生的基础,我们的工作就是在培育一颗颗种子,因此我们要努力地工作,尽可能地使这颗种子饱满,具有生命的能量,能可持续的发展,待到10年20年,环境和条件允许,这一颗颗种子生根、发芽、开花、结果,长成参天大树,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材,那是做老师的多大的一份福分啊! 在孩子梦开始的地方为孩子播下这颗种子,师爱就是滋养这颗种子的雨露和阳光。在我们的学校有这样一个"冰盒的故事", 冰盒,一个小小的冰盒,那是在我们学校年轻教师妈妈中间悄悄传递的一个秘密。断奶的老师妈妈会把自己的这个宝贝传给正在哺乳的老师。她们上班的时候带着,课余的时候会悄悄地把自己温热的乳汁悄悄地挤出来,放进冰盒里。下班带回家去,热一热给自己的孩子吃。 其实,她们每天都有一个小时的哺乳时间,完全可以每天早上晚一些来或者每天下班早一些回家,但是,他们不敢怠慢班里的每一个孩子,哪怕分秒;不愿给同样繁劳的老师增添麻烦,哪怕分毫……
每天七点四十,是我们的早餐时间。老师妈妈会很早地给班里的孩子分好了早餐,小小餐巾上是热热的牛奶、甜甜的面包。 为了这一刻,为了更多的孩子,老师妈妈每天早晨不到七点,就会吻别还在襁褓中熟睡的孩子早早起程来到学校,而他们还没有断奶的孩子醒来的第一口奶,是奶奶从冰箱中取出的妈妈临走前挤出的再温热的乳汁。
同是每天第一餐,老师的学生在温暖的教室中香甜地吃着;老师的孩子却因为还不习惯用奶嘴喝奶而哇哇地啼哭,奶奶心疼会落泪的,妈妈的心也会挂念!但是,老师妈妈,选择在学生中间。
"是不是我身上有股奶味,所以孩子们都很喜欢我,总在我身边围着呢?下课以后老师妈妈回到办公室好奇地问大家。大家说:"那是你身上有浓浓的妈妈味啊。妈妈、老师,两种身份最相似,养育、教育两种职责最相仿。老师妈妈知道,甜蜜的母爱早已沁润了我们的一颦一笑,一言一行,一举一止”小小冰盒里的每一滴乳汁,那是无边的师爱啊!师爱,让我们对学生的成长承担责任,我们愿为注入成长注入良好的基因,让他们有健全的人格、强大的内心、敢于面对一切的勇气,以及生存于这个社会的力量。
学校里有一个小男孩,内心极其敏感,在他上六年级的时候,他遇到了一些困难,不敢上学,甚至一到校门口就呕吐,家长老师都很着急,他们都束手无策。了解到这种情况后,我决定亲自登门去做这孩子的思想工作。我拉到他家,和他手拉手促膝谈心。我知道,他不敢面对困难,不敢面对挫折,是他心中的症结。我告诉他:"孩子,老师和你一样,也遇到过很多很困难,我们要勇敢的面对,积极地解决,这样我们才能成长,才能坚强,我愿意跟你一起面对你担心的可能发生的问题,你如果相信我,跟我回学校好吗?”渐渐地,孩子对我敞开了心扉,跟我倾诉了他心中的顾虑和担忧,经过一个上午的沟通,孩子竟然同意跟我回到学校,我立刻牵着孩子的手奔向学校,路上有20多分钟,年近50的我奔跑起来是有些吃力的,但是我还尽可能地高频率地跟孩子沟通、交流,我怕我一停顿下来,孩子又改变主意了,实在没有话题,我就跟他说,孩子,我想上厕所,能快一点吗?可爱的孩子替我着急起来,不断地催促我,我们俩一会儿就来到了学校,我目送他进了教室,不住地冲他点头、微笑,对他鼓励,班主任老师也趁热打铁做了许多工作,组织全班同学给他制作爱心卡,并汇集成册。在师爱和友情的滋养之下,孩子顺利地回到了学校,第二个学期他非常高兴地以他自己的志愿升入了理想的中学。过后他的家长激动地对我说:谢谢老师,您挽救了孩子,也挽救了我整个家庭!其实我们做老师的都知道,教育好一个孩子,幸福一个家庭,办好一所学校,建设一方文明。教育关乎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寄托着所有家庭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如果说教育梦就是中国梦的雏形,那么,基础教育就是中国梦开始的地方。
我们现在赋予孩子们的,正是明天他们赋予世界的。他们终将是托起中国梦的力量,因此,我们要在他们梦开始的地方,给品德以力量,给他们生命健康、幸福、温暖和向上的力量。为教育工作者,我总是畅想,当孩子长大后回首梦开始的地方,他不仅能够清晰地记得老师在他成长的过程当中,为他播下了这颗种子,而且能够清晰地感受到,这颗种子在他成长中孕育的无限可能,蕴藏的无穷能量,以及所生发的无尽梦想!
让学校成为孩子梦开始的地方,让基础教育成为爱与成长、梦与成才的殿堂,让教育成为托起中国梦的力量,这是我一个教育工作者的梦想,谢谢大家!

主持人:好的,下面我们有请房山区良乡第五中学高级教师王玉华发言。

王玉华:大家好,我叫王玉华,是房山区良乡第五中学的一名教师。今天,我和大家聊聊我们房山区山里孩子的求学梦。从一名山区教师到房山五中的教师,我在教师岗位上已经工作了24年,每当我看着现代化的校区,用着现代化的教学设备,看着孩子们洋溢着幸福的微笑,我都会忍不住回想起山区学校的情形,我庆幸自己赶上了好时代,能够亲眼目睹山里的孩子实现平等教育的梦想!
1989年7月,大学毕业,我选择回到了老家房山,在南窖中学当了一名教师,我深知自己走出大山的艰难,能够理解偏远山区孩子渴望走出大山的心情,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帮助更多山里的孩子,去圆他们的梦。
2005年底,听同事们说,区政府决定实施"山区中学的搬迁工程"。就是说把山区所有的中学都撤并,搬到房山、良乡去。起初听到这个消息,我简直有点不敢相信,您想啊,这房山区有十多所山区中学,两千多名学生,把他们都搬出去,光是修建新校舍,就得花多少钱呀!这不会是天方夜谭吧。
可是,不到一年,两座现代化的校园就在房山、良乡两地建成了!算上配套设施,政府一共投入了三个亿!政府还实施了三免两补政策:学生的饭费、住宿费、课本费全免,对困难家庭的学生还有专项补助。学生上学、回家,由政府出钱,派专车接送。
这个在我小的时候连想都不敢想的美梦,竟然成为了现实!党和政府为了我们每一个人实现梦想,提供了实实在在的后盾!
2006年8月,经过招聘,我被良乡五中录用,9月1号那天,我和我的学生们一起,来到了良乡五中。碧绿的草坪,粉红色的塑胶跑道;宽敞明亮的教室,先进的多媒体设备,现代化教育设施一应俱全,学生餐厅的桌上,主食多样,副食荤素搭配,奶、蛋、水果、蔬菜应有尽有;让孩子们感到好像是过年了,宿舍里生活用品应有尽有,全部免费,冷热水随时供应。
看到眼前的一切,我的眼睛湿润了,我想起自己小时候,在山里读书时的情形,那时候冬天教室里没有暖气,教室的窗户都是纸糊的,有时候我们冻得实在受不了,老师就让我们去操场上跑几圈再回来上课;教室的墙被烟熏的黑乎乎的,昏暗的教室里,我们得把脸贴在书本里面,才能看清楚上面的字,你说孩子们能不近视吗?同学们经常是提着小饭兜走上好几里的山路来上学,却经常吃不饱肚子;有时孩子踢球,经常一不小心把球投到山沟里,要走20分钟的路,才能捡回来。
现在山区的孩子也有了自己美丽的学校,房里的孩子也能像大城市里面的孩子一样接受最好的教育了。几代山区人的梦想,今天终于实现了!在这样美好的环境中,我们的学生和学校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
记得在山里教书那会儿,时不时有孩子打架,学生独立生活的能力也比较差,来到良乡五中,从吃饭、走路开始,学校对学生的行为习惯进行了规范。
记得建校第一年的时候,我教过这样一个学生,这个孩子的年龄比班上其他孩子的年龄都要大,成绩差,行为习惯也特别不好。一打听才知道,这孩子在山里读书的时候就特别淘气。有一次,在校外跟人打架伤了腿,只好休了半年学。本来那年就该毕业了,可孩子的父亲听说这山里的学校要搬到良乡去,实行半军事化管理,孩子的父亲就让自己的孩子多休了半年,盼望孩子能在良乡五中浪子回头。
于是我对这个孩子有了更多的关注,慢慢地我发现,这个孩子虽然淘气,可是脑子特别好使,于是我和其他老师一起,在生活上多关心他,在学习上也不断地帮助他。严要求多鼓励少批评,很快,孩子的学习成绩有了明显的改善,行为习惯也更加规范,听孩子的父亲说,过去,这孩子在家里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来五中不到半年,孩子每次回家,都主动地扫院子,叠被子,帮妈妈做饭,洗衣服,吃饭的时候,知道先给他爷爷端饭,跟变了个人似的,孩子的父母感到很欣慰。更让我们高兴的是,那年中考,他考上了全区的优质高中校--房山中学。
过去,每年中考,山里的学校总是垫底儿,成为房山教育一条很难甩掉的尾巴。现在,建校才六年,我们学校的教学质量那真是一年一个新台阶。就拿去年中考来说,良乡五中368名考生,考上市级示范高中66人,考上区重点高中88人,共有263人考入高中,占参加中考人数的70%。现在经过全校师生努力,我们学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老师的综合素质都有了大幅提高,我们学校已步入了全区先进校的行列。
回想我这20多年的工作历程,再看看周围的巨大变化,我深深地感受到,国家富强了,我们的生活才会幸福;国家富强了,山里的孩子才能实现自己走出大山读书的梦想,他们也可以和城里的孩子一样,在同一片蓝天下,接受最好的教育,在这个梦想的舞台上,展翅高飞!山里的孩子都接受了最好的教育,我们的中国梦的实现就能梦想成真,谢谢大家!

主持人:好的,下面我们有请通州区培智学校教导主任李银环发言。

李银环:大家好!我叫李银环,是通州区培智学校的教师。今天,我来跟大家分享一下残疾孩子的教育梦!以及我作为一个特教教师的梦想!
25年前,我以优异的成绩从通州师范学校毕业,当时听说,学校想推荐我留在区重点小学教书,我可高兴了,马上就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家里。谁知道,事到临头,却被告知要去培智学校。"培智学校?我怎么没听说过呀?"报道的那天,转了好几个圈才找到了校址。看门的大爷知道我的来意后,突然冒出一句:"新分配的吧?真不易,你这么年轻就来教弱智?""什么?教弱智?"唉,我当时就懵了。
接手第一批学生时,我发现自己对所谓弱智孩子的理解是错了,孩子们衣着整洁,礼貌地说"老师好"。我带着他们去操场锄草,一个学生凑到我面前大喊,"老师,我喜欢你"!我第一次知道,原来他们和普通孩子一样的可爱!
但接下来的第一堂课,我还是有些难以适应,上课不到5分钟,学生们就开始下座位,有的把口水吐满了桌子。一个孩子大叫:"老师,同同又拉裤子了,真臭!"精心准备的课,被搞得一团糟!
我曾经困惑过,难道我受了那么多年的教育,就是为了教这些孩子么?可是转念一想,他们不也是孩子么,他们难道不该享受和正常孩子一样的教育吗?上天让他们带着缺陷来到这个世界,我要用爱来弥补他们的缺憾!我的梦想是做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那他们的梦想又是什么呢?也许,就是得到爱,接受教育,接受平等的教育,而这个平视,首先应该来自于我。
于是,我鼓起勇气,走进他们的生活。课间,和他们一起做游戏;午饭和他们一起吃;午休,我哄着他们睡,我用所有的业余时间为孩子们洗衣服,我用了半年的时间才教会一个孩子怎么自己上厕所。我试着去了解每一个孩子,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独特天分。很快,我的爱心得到了孩子们的认可,一天不见,他们就抱着我说"老师,老师,我想死你了!"有一次开学,一个学生拿出一个又干又瘪的苹果给我,家长解释说"您看这苹果,他非要留给您,说什么也舍不得吃,您看苹果这模样,这都给您留一个月了。"泪水瞬时模糊了我的双眼。
特教工作离不开家长的支持,自从当了班主任后,我就开始挨家挨户地家访。有一位聋儿的妈妈,为自己有这样一个孩子而耿耿于怀,就因为这个,她根本不带孩子出门。家访时,孩子妈妈抱着我失声痛哭:"李老师呀,您说我怎么这么苦啊!"我紧拉住她的手说:"每个孩子都是上天送给我们的礼物,虽然现实给她关上了一扇门,但你一定得相信,上天也为她开启了一扇窗,为了孩子,咬着牙,咱们一起坚持,一起努力呀!"聊着聊着,我们的哭声渐渐地被笑声取代。孩子妈妈说:"李老师呀,我憋了这么多年的话,都跟您说了,我的心好像也开了。"就这样,她开始主动带孩子出门,利用各种机会教孩子说话。后来,孩子高中毕业后,她还专门带孩子来看我,我问孩子"这么多年了,你还记着李老师吗?"孩子说,"我妈呀经常跟我说,永远都不能忘记您,是您把我带到了外面的世界,您就是我的亲妈妈!"
是啊,我就是这些小天使的亲妈妈。作为孩子们的亲妈妈,我为尿毒症的孩子送去了微薄的资助,作为孩子们的亲妈妈,我曾骑车50多里地,找回了因为贫困面临辍学的孩子,并为他申请到了资助。
我的付出呀也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去年,我参加了党的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现场聆听了胡总书记的报告,投上了自己庄严神圣的一票。能当上十八大的代表,我感到无尚的自豪、光荣,作为一名工作在一线的普通党员,普通的特教老师,我为自己的工作感到骄傲,我愿意让更多的残疾孩子得到爱,受到教育,让他们接受平等的教育,让他们能够像普通人一样,成为社会大家庭中的一员!
25年过去了,我把青春奉献给了我曾经嫌弃过的特教事业。虽然有过跳槽的机会,但我却毅然选择了坚守,因为我舍不得我的孩子们,我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幸福、公平、希望和尊严,"让每个孩子都实现成为有用之才的梦想"!做他们永远的好妈妈,让他们体会到人世间的温暖和真爱!我坚信,十八大"支持特殊教育"的春风,一定会吹遍祖国大地,吹进残疾孩子的生活,在整个社会更加宽容更加友善的氛围中,残疾孩子一定会更有勇气去面对他们的人生,自尊、自信、自强、自立!我们残疾孩子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这不仅仅是我的特教梦,更是残疾孩子接受教育的梦想,而这一切都是我们中华民族伟大梦想的组成部分,让我们携起手一起来实现我们的中国梦。谢谢大家!

主持人:好的,谢谢李老师。最后,我们有请、首都师范大学教授郭海燕发言。

郭海燕:各位网友大家好! 作为一名高校的老师,我经常考虑的是在高质量地完成教学科研任务以后,我还应该为社会做更多的贡献。今天我就选两件事和大家说一说。
08年5月12号,汶川发生了重大地震,当时我作为一名志愿者,是在5月下旬到达重灾区的,当时成都教委的老师给我打电话,说希望搞一个志愿者的活动,在我们学校党委批准以后,我立即在网上订购了机票,准备第二天早上飞往成都,准备的工作非常地多,但是时间只有一天,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给兄弟搬家公司打了电话,订了6个纸箱,当时他说只有订购50个才能送货上门,我说明天一早我就要飞到重灾区,他有几分钟没有讲话,过了一会,他说行,没问题,12点以前送到你们家。第二件事,就是去给孩子们买礼品,那一天我的儿子请了一天假,开车陪我去买,给孩子们买了各种球类、棋类,扑克牌、跳绳和文具,还有五百面纸制的小国旗,我用大半夜时间,把小国旗和塑料小旗杆用胶水一面面地粘好。将满满六大纸箱的礼品用塑料绳绑牢。一切都准备好了,但就偏偏不赶巧,我想带到重灾区送给中小学生的三个横幅没法做。因为那一天,我们学校所在的北洼路停电,七八家制作横幅的小店都关门歇业,我骑着车从南头跑到北头,才终于找到一家开着门的小公司,进去一看,柜台前只有一位三十多岁的小伙子,他开口就说,今天我们不接活只取活!我向他说明要做的横幅是明天一早带到重灾区的,真没想到,他低头考虑了一下,居然一口答应给我做。他问我:老师你什么时候要?我说:最晚今天晚上九点!他说了一声:放心吧!做完我给你送去!我问:你一个人能做主吗?他笑起来说:我就是老板!我说了算!我留下地址,半信半疑地骑车离开了这家不起眼的小店。一下午我都很不放心,怕横幅做不出来或做的不理想耽误了行程,没想到,晚上九点,他说行,我到时候给你送去。离开的时候我还有一些不放心,因为这是一个特别不起眼的小门帘,停电了,这个横幅怎么做?晚上八点多,家里的门铃响了!打开门一看,那位小老板喘着粗气,抱着刚做好的三个横幅出现在我面前!我赶紧把他让进屋里,他很小心地把三个横幅放在地上一一打开,我当时真有些震惊了!10米长80公分宽的横幅做得非常漂亮,我设计的三句话变成了三条用优美醒目的华文楷体字印制成的大横幅:"我自信,我坚强,我乐观,我一定成功!""困难像弹簧,看你强不强。你强它就弱,你弱它就强!""我不言败,谁能败我!我不言弃,谁能弃我!"当时我觉得特别带劲呀!就是觉得特别给力。所以我说了很多谢谢谢谢,赶紧掏钱递给他,没想到他双手档住,带着河南口音说了句:想要你的钱我就不会自己蹬平板车给你送来了!就会让工人拿着账单子跟你结账,我去不了灾区,就算我为灾区做点事吧!说完走出去,头也不回地下楼了,还没忘记把我们家门关上。这三条横幅,我是抱着坐飞机到达双流机场的,我怕把它弄丢了。
我在重灾区去过一个学校,是成都辖区最偏远的一所七年制学校,这所学校正是在地震断裂带龙门山脉靠近汶川的地方。我想给大家看看当时的照片,这就是这所学校原来的教学楼,因为龙门山脉是断裂带,孩子们没有一天听课,他们在操场上坚持上课,那一天很多志愿者送去了礼物,旧校园全部震毁,空军援建的板房教室就在我去的那一天-- 六一儿童节投入使用。我想象不到的是,我的六大箱礼物和许多志愿者送去的礼物就打开放在院子里,但一千多个山区的孩子没有一人动手去拿,最受欢迎的是我带去的五百面小国旗,分到各个班里,一瞬间就被抢光。我讲课的班级是七年级,13岁的孩子个头都不矮了,教导主任怕他们一拥而上把小国旗抢撕了,攥满国旗的两只手举得高高的。我讲课七十分钟,全班孩子竟然一直举着国旗。这种场面让我极为感动,没有人这样要求他们,重灾区的孩子,他们的家都没有了,有很多孩子都失去了父母,但是他们仍然是非常地热爱祖国,他们仍然把希望寄托在伟大祖国,寄托在我们党的身上,我经常在想,我们一定要努力工作,要对得起这些孩子。这就是当时我和孩子们拍的照片,这是我在中学给孩子们讲课的照片。这样的事情给我的震撼我相信一辈子都忘不了,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有在北京郊区,海淀区四季青镇的一个镇讲课的情况,那一天村委会的干部向我介绍,说今天听课的都是普通的村民,最小的19岁,最大的80多岁,说郭老师你讲的得投诉一点,我说没问题,那一天我讲的是建设社会主义,实现可持续发展,两个多小时,没有一个村民打手机、聊天,抽烟,让我特别感动,当时我提到一件事,就是我们北京的住房面积在1977年人均3.5平方米,但是到了2012年,已经发展到29.4平方米,这是北京统计局公布的数字,当时有一个上了岁数的村民说,才29平方米,我们这儿早就超过了,后来我又讲了一件事,十二五规划纲要对咱们的要求是到2015年,全国人均GDP达到5千美元,后来又有一个村民说才5千美元,我们早就达到了,我们这儿不是人均,是实际收入,不是一年,是几个月。村民的插话让我特别受震撼,我记得当时我还讲到了我小学时候的一段经历,我小学在北京育英学校上的,学校的主食也是窝窝头、棒子面等等,我们吃了以后胃酸肚子胀,有一些同学经常唠叨,校长还专门给我们开了一次会,平常我们都觉得他是特别慈祥的,但是那一天他特别严厉,他说你们别不知足,你们知不知道,你们吃的白薯是哪儿来的?他说是院墙外面,四季青公社的农民种出来的,接着他又说,你们知道他们在吃什么?校长大声说,他们在吃红薯秧子。这件事也是震撼了我一生。我讲到这儿的时候,我就发现会场上很多上岁数的村民都在抹眼泪,下课以后他们跟我说,郭老师你说的都是真的,但是这些都过去了,现在的白薯秧子连牲口都不吃了,我就问你们村还有牲口吗?他说早就没有了,我们住得比城里人还宽敞呢?这些对我来说是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一本永远写不完的书。 我从自己30多年的经历当中深深感受到,中国的老百姓最真诚,最朴实,他们说的话最有分量,我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在任何书本上永远学不到的知识,作为一个高校教师,我的梦想就是永远和我的学生在一起,永远和我们的老百姓在一起,我要坚守社会的讲坛,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郭老师慷慨激昂的发言,也非常感谢五位老师的发言,接下来各位老师会在网上和各位网友进行在线交流,非常欢迎大家积极地参与,稍后中国网络电视台还会进行在线的图文直播,今天的视频部分就到这里了,非常感谢大家的收看,再见!
央视网网友:请问我们大学生应该怎么把中国梦和我们生活联系起来?

郭海燕:我就觉得大学生仍然是我们国家宝贵的财富,并不是现在大学生太多,我们的高等教育进入到大众阶段,但是还没有进入到普及阶段,整个人口来说我们大学生并不是太多,而是很少的,所以国家非常重视大学生他们能够发挥自己的才华,在学校这四年我觉得每一门课都应该认真学习,因为它是一个打基础的过程,是培养我们的思想,对客观事物有一个科学的认识这样一个过程,习近平总书记讲得特别好,实现中国梦需要青年一代,锲而不舍的奋斗,他们是实现中国梦的主力,在校园都能够充分利用这四年,全面提高自己的素质,成为优秀的人才,这样将来能为实现中国梦实实在在付出自己的知识才华贡献。

央视网网友:您怎么看待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从学校教育的层面来说有什么破解之道,还有一个大学生在最难就业季应该如何突围?

郭海燕:我觉得大学生思想应该再放开一点,就以前传统就业模式可能需要改变,因为我们国家现在发展放手让一切,让一切创造社会的源泉充分涌流,做任何工作都能为国家做出贡献,我觉得北大学生没有从事自己的专业,从事服务社会有什么丢人的,有很多行业是缺少人才的,大学生去的单位和我们有一定的差距,思想能够更加开阔,比如说像我们这些人,在农村待过很长时间,我在东北干过所有的农活,在陕北插队就是一个普通的农民,每天晚上还学习,希望跟上时代的步伐,我希望大学生能够振奋自己的精神,看到光明的前途。就业困难是暂时的,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在十八大报道里,在习近平讲话中都提到了这个问题,希望同学们要有信心。幸福不会从天而降,梦想不会自动成真,就希望大学生都能够理解这句话。

央视网网友:现在人才强国战略是我国的一个发展的重要决策,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您有哪些思考和认识?

王玉华:梁启超曾经说过,少年志则国志,少年强则国家强,我觉得年轻人培养是非常重要的,要培养年轻人的可持续发展,当然主要是年轻人学习的可持续性,和他自己学习知识这种求知欲望可持续性。只有我们这样不断地去努力、去培养,我们的未来就有希望,我们的国家才会有希望,我们的中国梦才能实现。

央视网网友:您怎么看待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从学校教育的层面来说有什么破解之道,还有一个大学生在最难就业季应该如何突围?

郭海燕:我觉得大学生思想应该再放开一点,就以前传统就业模式可能需要改变,因为我们国家现在发展放手让一切,让一切创造社会的源泉充分涌流,做任何工作都能为国家做出贡献,我觉得北大学生没有从事自己的专业,从事服务社会有什么丢人的,有很多行业是缺少人才的,大学生去的单位和我们有一定的差距,思想能够更加开阔,比如说像我们这些人,在农村待过很长时间,我在东北干过所有的农活,在陕北插队就是一个普通的农民,每天晚上还学习,希望跟上时代的步伐,我希望大学生能够振奋自己的精神,看到光明的前途。就业困难是暂时的,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在十八大报道里,在习近平讲话中都提到了这个问题,希望同学们要有信心。幸福不会从天而降,梦想不会自动成真,就希望大学生都能够理解这句话。

央视网网友:您从事教学工作最初的初衷是什么?您有什么梦想?

王玉华:其实说实在的,最初没有想到当老师,想着当医生,后来也是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的老师为了培养我,得了脑拴,53岁那年他去世了。我觉得一个人的生命有限,我的老师的生命虽然不长,但是更有意义,于是我选择了老师这个职业。

央视网网友:作为老师,您是怎样对待后进生,还有像早恋、迷恋游戏这些问题,有没有什么比较好的经验?

王玉华:对待后进生,首先我们不能歧视,像其他孩子一样一视同仁。相反,更重要的是什么呢?这样的孩子,更需要去投入,投入对他的爱,投入对他的理解。当然后进生有他自己本身的特点,随着社会的发展,有的孩子有可能他是因为家庭原因,有的孩子可能因为自己身体上的原因,但是无论如何,关心这个孩子的生活,关心这个孩子的学习,用循序渐进的方法,慢慢的,我觉得十个手指伸出来不一般齐,但是每个孩子应该说他长大之后,都对这个社会来说,都会有用的。我觉得培养这个孩子他能够有一技之长,将来走入社会之后,能够为这个社会服务,就很好。

央视网网友:还有早恋和迷恋游戏的问题?

王玉华:早恋这事在中学生,在我们学校里还好一点,不是特别普遍,但是也是有。早恋这个事吧,我们一般来说处理的情况,最初的时候,先找女孩子,跟她聊。我处理早恋的办法,假如我是男性,不好跟女孩子说的话,我就找一个女性老师,帮帮忙。然后男孩子这方面我来说,我经常爱跟男孩子讲一个故事,有一个县长,他的儿子早恋,然后呢,他父亲就发现了这个情况,他父亲并没有采取特别激烈的措施,而是跟儿子这么说,他说谈恋爱呢,他说他毫不忌讳,谈,觉得怎么样?不错啊。他父亲接着说,他说儿子,你这个是不是想将来就在咱们这个县里边生活啊,他儿子说那哪行啊,他说我觉得要走到北京,他说儿子很有出息,很有远见。不过我给你提一个建议,假如说你的生活要是建立在咱们县里边,你可以跟她谈,假如你的目光放在北京,或者更大更远,我觉得你可以先把她放下,考虑成熟,一般来说,跟男孩子这样讲故事效果很不错。直接反对不行,那样会逆反,那是下下策,作为老师来说是绝对不会选的。

央视网网友:您为什么选择特教这个工作,您是怎么理解自己这份职业的呢?

李银环:我就觉得为什么选择这个工作?一开始是由于工作分配,过去由于工作分配,但是从事这项工作以后,我热爱这个工作可能源于我对这个工作的理解。我就觉得特殊教育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大好事。从国家来讲,多数人认为,它是一个地区或者国家文明和谐的标志,从利民来讲,可以说它关系着每个有残疾孩子家庭的幸福,更关系着一个残疾孩子个人的,能够有意义、有价值、有质量、有希望的人生。

央视网网友:您认为一名优秀教师应该具备哪些品质呢?

郑丹娜:网友问我您认为一名优秀教师应具备哪些品质,我觉得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首先一定要是一个善良的人,应该有爱心,我觉得这应该是做教师的基本条件,他能够特别具有同理心,能够感悟到孩子,他能够去换位思考,体谅孩子的每一个想法,他的每个做法背后的感受。然后一个老师还必须要有责任感,这一段时间,我接触了很多特别优秀的老师,对我也有很多启发,我觉得他们共同的一个特点就是特别具有责任感,对待学生的成长,对待学校的工作,对待自己的家庭,乃至于方方面面的任务,他们都是特别具有责任感。我觉得我们要培养孩子,有爱心,对社会有责任感。那么,我觉得老师一定要有爱心,一定要有责任感。

央视网网友:您一直奋斗在特教一线,这个职业在外人来看并不轻松,在和这些特殊的孩子打交道过程中,您碰到最大的困难是什么?您是如何克服调整的呢?

李银环:最困难的就是面对孩子,有一些特殊的困难,学习的困难,甚至各方面的障碍,当你需要教会他们某些知识和技能的时候,他学不会,这时候我们感觉困难很大,就是我面对着他,我不知道怎么办,这是最大的困难。遇到最大困难的时候,调整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调整好心态,一定要坚信自己,一定能把困难攻克,这是要做的第一个。第二个,我就要学习,询问,去找一些这方面的资料,尝试着怎么去攻破它。

央视网网友:当代大学生有的学习成绩十分优秀,可是处理问题的能力比较弱,有些心理素质不太好,承受不了挫折,您觉得对大学生的教育过程中如何能弥补这些方面?

郭海燕:我经常跟咱们大学生讲,就是说你们有很多优点是我们这一代人永远不可能具有的,因为从改革开放这一时代成长起来的,从各个方面接受信息,思想解放这些是我们永远比不上的,但是我也觉得我们这一代人就是心里比较皮实,因为我们一生经历了太多坎坷,经历了文化大革命,很多很多人生的波浪和崎岖,所以我们比较看得开。现在的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家里重点保护对象,在学校校园的环境应该说还是比较平和的,走到社会上以后面对非常尖锐的社会矛盾,面对很多现实的生活工作问题,他们心里可能就承受不了,所以我经常强调,我经常跟学生强调一定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保持一个昂扬振奋的精神状态,保持一个阳光的心态。我也经常跟他们说心态决定状态,状态决定命运,在任何时候我们善于调整自己。我记得一位西方哲学家曾经说过,一个人可贵之处不在于他的内心没有黑暗,而在于他能不断用光明去战胜黑暗。那么今天我想我们的大学生,可能都有心里不平衡的时候,可能也都有心里比较消极的时候,这是很正常的现象,但是我希望能够尽快调整好,进入到一种健康的状态,这样才能在学习和将来的工作当中不断的取得成就,才能拥有幸福的生活。

央视网网友:郭海燕老师您好,现在正值毕业季,很多学生也即将离开校园步入社会面临找工作等,往往我们会为了生活而放弃自己的爱好和专业,从事其他的工作,这样会不会很可惜,大学的知识像是白学了一样,但是生活在这种节奏很快的大城市又迫不得已,理想和现实很多时候是冲突的,对此您有什么建议吗?

郭海燕:我是这样想的,就是一个人他最佳的状态就是自己爱好的东西和自己从事的事业是一致的,但是往往这个环境不允许,所以一个人在不能改变环境的时候只有改变自己,当年我报大学的时候,就是文化大革命之后小平同志给我们考大学的机会,当时我最大的心愿就是做一个新闻工作者,因为我的父母都是新闻工作者,家里有很多在新闻单位工作的,而且我第一志愿也是,当年我考的是这个专业的全国第一名,但是他没有收我。第二志愿我想我不能做新闻工作者,我就研究我喜爱的政治经济学,所以我就报的现在首都经贸大学,但是我的成绩也是在专业招生第一。我第三志愿报的北京师范学院,现在的首都师范大学,分数比录取分数高了将近100分,应该接近于一门平均90分,首都师大录取分数挺低的,我当时很快调整了自己,我不能做一个新闻工作者,我不能做政治经济学理论的研究者,我就要做受学生欢迎的好教师。做教师给了我很大的快乐,给了我特别充实的生活,因为我面对的是青年,永远是18岁到22岁这一段的青年。一个人调整了自己,他会在生活对他的岗位上找到乐趣,焕发自己的青春,能够做出辉煌的成就。当然能实现更好,我觉得我们国家逐渐让大学生能够人尽其才,找到符合自己专业的岗位,这是最理想的。

央视网网友:在特殊孩子的职业引导上,贵校都做过哪些工作?成效如何?

李银环:在这方面学校一直非常重视这项工作,两方面的工作,一个是给孩子在校内的一些职业培训,比如我们有职业培训班,职业康复站,在学校里面。在学校里面做的这个东西,一个是在课程上给孩子做这方面的引导。再一个让这些训练更接地气,直接地为孩子职业服务。所以我们学校建立了好几个训练基地,比如我们有超市,我们专门为了孩子设计的一个超市,孩子去做售货员,为孩子建的洗车房、洗衣房,还有让孩子做手工艺品的一个地方。在每个开发上面,职业训练的开发上面,我们都请了非常专业的人士给我们做辅导,志愿服务。所以我们的孩子在这一块能够很快地进入职业状态。所以我们现在有好多孩子已经从事了洗车工,超市的售货员,还有咱们的厨房这方面的一些,小厨师,这些做得都挺好的,这是一方面的引导。主要是在学校里面做的这些事情,逐渐让孩子学会适应这个社会生活。
第二个指引在外面,其实我们一直在引导各个企业、单位,来让他们看得起我们孩子,了解我们的孩子能做的一些工作。我们学校这一块还做一些推介工作,把我们的孩子推介出去,如果说这个企业或者这个单位很适合我们的孩子做的工作,我们就会推介出去。原来我们孩子在印刷这个行业就做过很长一段时间。

央视网网友:现在在中国农村也有残障儿童群体,但由于家境贫寒,父母忙于生计,大部分根本没有接触教育的机会。对于农村贫困地区残障儿童的教育保障问题,您有没有什么好的建议?

李银环:对于农村,尤其是困难地区残障儿童的教育问题,现在来说确实是个问题,可能我们普通孩子都存在着一些问题,特殊教育的孩子更存在一些问题。要说提建议的话,要保障的话,我觉得还是从社会和国家这个角度,应该多做一些工作,多做什么工作呢?以更多法制的保障,让我们孩子平等地受到教育,一个是法制的保障,再一个你投资这个,你得建这样的学校也好,或者建这样的班也好,让孩子们进入学校来学习,只有保障了,他才能真正地说去让我们的孩子接受教育。还有一个,教育我们的家长,因为我们好多贫困地区的家长,甚至我们现在大城市里面,根本不了解残障教育,我都觉得我们特殊教育学的一些知识,一些教育的问题,应该让社会各个人士都知道,都了解,这样他的孩子出现问题以后,他知道我应该怎么办,要不然就是放在家里面。

央视网网友:您觉得当今的大学生在走出校门、走向社会之际有哪些素质是必须具备的?

郭海燕:我觉得有这样几个素质,一个就是能够非常友善的和他人相处,这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现在我们社会已经进入到任何人单枪匹马都无法取得成功,你必须给自己打造良好的人际关系,友好合作这样一个人际关系氛围当中你才能成功,这个素质是要提升的。还有一个就是能够应对比较复杂的情况,因为社会它比学校要复杂得多,各种各样的人,各种各样的意识形态,各种各样可能突发的或者是自己没有见过的事情都有可能发生,所以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要保持好的思想状态。都是受过高等教育,只要我们有一颗与人为善的心,我觉得任何事情都可以解决好的。另外一个就是咱们说的心理素质,我觉得非常重要,现在这一代青年比较薄弱的也是心理素质,很多问题出在心理上。超过了以前就是我们这些人,应该有好的素质,好的基础,就是大家要把个人创业困难想得充分一点,也希望能够经常听到他们对党和政府这方面的要求,调整政策,这样有利于我们大学生创业。

央视网网友:“史上最难就业季”的到来给炎热的六月又添了一把火,在探讨如何提高大学生就业率时,鼓励大学生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的议论一直没有停止过。在您的接触中现在的大学生对创业又怎样的认识和看法?创业过程中会面临哪些的困难?我们的社会应如何更好地扶持他们创业?

郭海燕:这个问题也是我经常思考的问题,因为现在大学生比较想去的是国有企业,国家机关制事业单位,但是实际上在改革开放以来,在体制外已经有很多新的社会组织,蓬勃生长起来,现在我们国家对民营企业,对个人创业它的环境还不是特别完善的。虽然国务院出台了两个36条,而且政府工作报告还有一些报告文件都特别强调了大学生自主创业,但是这个环境还是不太够的。大学生创业一定要有勇气,要经得起失败,因为不可能一次就成功。大家看看现在这些企业家他们刚开始都特别艰难,都是就像用习近平同志的话说叫做“筚路蓝缕、手胼足胝”这个八个字给我印象特别深,就是5月4日给北大学生写的字,也就是说你要奋斗要吃苦,别人吃不了的苦我能吃,别人受不了的罪我能受,大学生要特别努力。因为我是从1982年一直跟大学生接触到现在,32年,我的感受他们非常聪明,而且这个能力大大超过了以前就是我们这些人,应该有好的素质,好的基础,就是大家要把个人创业困难想得充分一点,也希望能够经常听到他们对党和政府这方面的要求,调整政策,这样有利于我们大学生创业。

央视网网友:您在教学当中是怎么处理师生关系的?

王玉华:其实老师和学生这种关系吧,一般作为孩子来说,好像就是觉得是一种对立关系,其实真的不是这样。其实老师和学生,就是一种互相理解、互相促进的关系,孔子说教学相长,其实本质上就是这样。这事吧,只有老师和学生,能够互相理解、互相配合,而且效果非常好,这样才能达到教学相长这个目的。
孩子是这样的,但是我觉得现在随着时代的发展,用比较强的管理方法会越来越少,还是有,在某些地方还是有的,比如在上课的时候,上课45分钟,调皮的孩子说小话,打扰老师讲课,甚至更严重一点,打扰其他孩子听课,这样老师有的时候采取先要求他,如果不行,就请他出去,这是一种情况,课堂里面40多个学生,如果因为一个孩子耽误其他学生,我觉得这样不好。至于这个孩子,下边再去跟他聊一聊。

央视网网友:现在高考刚过,您是怎么看待高考是命运的敲门砖这种说法的?

王玉华:就这个事我也讲一个故事,我的哥哥以前在京西煤矿工作,他高中毕业以后在煤矿,34岁那年下岗,下岗过了一段时间再就业,他们那个厂子就不再挖煤,生产保温材料,他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他说有一次,他们厂子从国外进口了一批设备,这个设备的说明书完全是英文,在办公室里边,从科员到副科长,从副科长到科长,转了一圈,没有一个人能看懂说明书上面写的是什么?他说他的一个工友河南人,平常不要说话,喜欢看书,他看了看之后,他拿过说明书对科长说,我试试,科长瞧了瞧,说,那就试试。第二天,他这位工友把用中文翻译过来的说明工工整整放在科长的办公桌上,科长马上打电话跟处长讲,处长说把他调到你们科里面,于是这个工人从此以后就在办公室里工作了。我哥哥经常拿这个例子来教育他的女儿,知识无论是何时都有用,假如说高考不是说选择职业的唯一的手段的话,我觉得知识将来肯定会有用,假如一个人没有知识,你将来肯定会一事无成,机会肯定有,只是现在可能没有,未来总会有的。我觉得不在于高考非得要给自己制定一个要考上某某大学的目标,但是一定要给自己定位不断地去学习知识。所以我觉得作为学生来说呢,我觉得每个人都应该去努力学习。

央视网网友:您觉得现在在教育中怎么能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发展需求?

王玉华:我是从事初中教育。咱们国家的基础教育应该在全世界是最好的,我觉得基础教育对一个国家来说,应该说它起一个奠基石的作用。至于学生个性的发展,我觉得尽量去满足,可能在我们现在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各种各样条件的限制,可能还不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有的学生喜欢网络,这个可能就不能在学校满足,尤其在山里的孩子,比如他喜欢艺术类的,但是像我们学校,它属于是基础教育的学校,现在艺术类的是发展学生特长。孩子可以在学校里面去参加这些活动,孩子在基础教育以外参加这些活动,为他今后自己进一步的发展也有好处。因为从初中毕业之后,一部分人上高中,另外一部分人走向技校中专,还有一部分人走向职高,对他的这部分发展很有好处。

央视网网友:您遇到偏科的学生会怎么办?

王玉华:我觉得这事要切实一点来说,为了考试,比如孩子想考一个比较不错的学校,假如要偏科的话,对他来说是很具有的杀伤力的,遇到这种情况,就得跟这孩子好好谈一谈,比如语文120分,数学英语都是120分,假如孩子偏数学,轻语文英语的话,你想考上这个理想的学校,那是很有杀伤力的,尽量帮着这孩子改变他的做法,让他平衡发展,均衡发展。比如作文这个东西吧,让孩子喜欢作文,包括孩子自己本身来说,孩子是不是喜欢文学,我采取的办法,一般来说,晚课的时候,给孩子讲一些故事,通过故事,一般孩子都比较喜欢听故事,比如讲《水浒传》《三国》等等故事,用这种办法引导孩子,让他对文学逐渐产生兴趣,兴趣是一个孩子从事某件事情最好的途径,只有他有兴趣,他才能去做好。孩子偏科的情况,要从培养孩子兴趣入手,然后再慢慢来做,教育这个事有的时候是急不来的。

央视网网友:今年可能不太好找工作,大家还是把上大学和找工作联系起来,您对上学、毕业,然后选择的专业和找工作它俩之间的关系您觉得有什么必然性吗?

王玉华:我觉得既有必然性,同时也不存在根本的必然性。必然性比如说我们上大学,假如像我,我上大学是首都师范大学,过去叫北京师范大学,在过去那个年代,像我们的职业就是当老师,现在首都师范大学,绝大部分也是这样。作为教师这个行业来说,如果要是读师范的话,我觉得选择教育这个行业去从教的话,拿现在来说,困难不是特别大。但是如果要是选择其他的职业,我不是特别了解,但是我觉得作为大学生来说,这个选择的专业和将来自己的职业之间有关系,但是一旦说我毕业了以后,我的专业和我去找的工作不对口的话,我觉得要是换成我的话,我就选择它,假如我经过一段时间的选择之后,真没办法使我的工作和专业对口,那我放下身段,我先去适应。我的意思是说,首先我得先独立,首先是物质上的独立,我不能再依靠父母了,我都这么大了,实在不应该,我觉得中国人应该更好地向外国人学习,18岁成年了,最好是不要依赖父母,这样我觉得对自己将来的发展,对自己生活质量,我觉得都有好处。
当然了,放下身段之后,选择一个和自己专业不对口的职业,可能自己会有委屈,但是不要着急,我记得前年北京中考,记叙文的阅读里面出了一篇文章,就是修鞋,讲了一个大学生在上大学的时候,特别喜欢文学,但是他毕业之后,并没有合适的工作供自己去做,于是他就选择修鞋,一边修鞋,一边从事文学创作,在刊物上发表了很多文章,我觉得很好,他修鞋收入很高。其实我觉得现在某些让绝大多数人看不起,比如修鞋擦鞋之类的,我觉得往往收入很高。也许大学生文化水平高,思路开阔一点,可以把修鞋工作做得好一点,比如把修鞋做得漂亮一点,我既满足了物质上的需求,我精神生活也一样,何乐而不为。

央视网网友: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广大青年学生。大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可是现在很多大学普遍存在着对申请课题、项目的重视程度超越了人才培养,您怎么看?

郭海燕:我觉得申请课题项目也不见得是件坏事,但是我觉得大学生一个是要把自己的专业学好,选修课必修课学校开的讲座都是非常重要的,你不学好这些你的课题也做不好。另外做这些课题是为了创新,是为了突破,是为了研究一个问题,我们得到有新的这样一个发展,而不是为了拿到一点课题费,然后为了什么其它的目的,我觉得不是这样。所以我现在觉得咱们中国知识分子有一个误区,就是为课题而课题,为发表论文而发表论文,而写著作而写著作,而不是考虑到它对社会的文明进步有什么作用,所以创新不够。为什么习近平讲改革开放的时代精神,就是因为时代创新的精神不足。在高校搞课题研究它是一件好事,学生参与到科学研究也是现在高校的发展趋势,我觉得不能为了搞科研偏科,搞科研是为了促进你的学习。我们教师搞科研是为了促进更好的教学,这样才能把自己本职的这些事情做好,这是我的想法。

央视网网友:郭老师,您谈到去灾区前的复印故事真的特别感人,让我感受到了善的力量。你去了这么多的地方,这么丰富的经历,给您带来什么样的心灵感受,有没有改变您的生活?

郭海燕:改变了,因为我刚开始毕业的时候就是一直是教学,科研也就是高校的主要的工作,而且做的还可以,但是从1984的年我是第一次到青岛,去为大学生演讲那完全是义务的,大学生把我们车团团围不住,开不出去,后来我感受到我们基层群众特别需要我们去为他们做一些工作,我是比较沉底,到特别基层的地方去,到居委会去给咱们退休的大爷大门,去给咱们普通村民去讲,我觉得这是我非常丰富的人生阅历,因为让我最直接感受到老百姓他们的愿望和需求,感受到他们对政府,对党这样的一种期盼,我看到了真实的民生生活,也激励了在我的岗位上努力努力再努力。

央视网网友:请问您在平时教学中喜欢什么样的孩子?

郑丹娜:我觉得每个孩子都要喜爱。我刚才挺欣赏李老师说的那句话,他说每个孩子都是上天赐给我们的小礼物,他在家庭里就是家里百分之百的希望。所以作为一个老师,我觉得我应该好好地去对待每一个孩子,那是我们每一个家庭百分之百的希望,也是社会百分之百的希望,祖国未来百分之百的力量。
所以,我希望我的学生、每个孩子,他们都是好孩子,所以我就想哪怕他会犯下错误,也很正常,因为我也有错误,我也有过童年,也经常有过这种犯错误不被理解的时候,所以我要做一个不忘童年的人。
每当孩子招我生气的时候,我想其实他是好意的,他是特别可爱的,他小心眼特别纯真的,这让我能够静下来去爱我的每一个孩子。

央视网网友:郑老师您好,最近,侵害少年儿童的犯罪事件时有发生,切实保障中小学生和幼儿的人身安全、身心健康刻不容缓。怎样才能让孩子们更加健康、快乐的成长?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您怎么看待这一问题?

郑丹娜:听到这些消息的时候也很气愤,我觉得老师应该有自己的师德,怎么能够出现这种问题呢?所以我觉得首先要把好入口关。每个老师,包括每一个师范生要进入学校做未来的老师,我们一定要把好入口关,要这种有道德的人。每一个老师其实他可能在自己的学业修养,还需要有一点需要再提高的地方,但他起码道德上一定是一个高尚的人,才能进入教师的行业,就是他有责任感、他有爱心,他全身心地对待一个孩子。所以我觉得每一个即将进入学校的老师,我们都要把好入口关。
同时我们要注意师德的修养,不仅修师业,还有师德,师德是第一位的,我们要培养孩子,孩子都是祖国的花朵,每个孩子都是家里的宝贝,所以我真的非常唾弃这种侵犯孩子这样的事情。

央视网网友:现在的孩子自尊心都比较强,您在教课的过程中,遇到过什么特别大的麻烦?您是怎么解决的?

王玉华:其实我觉得老师吧,在上课的时候,老师讲课跟学生讲课发生最大的麻烦,第一个方面就是授课内容,比如我是教语文的,比如阅读分析,我讲的观点和学生的理解不一样的时候,会发生激烈的争论,这种情况随时都可能出现。应该说现在小孩思维发展特别活跃,有时我们在对待文章的理解,可能是我们认为我们理解是到位的,也可能在多数情况下孩子理解并不到位,因为什么呢?他限定于孩子的年龄,他的生活阅历,有的文章对孩子来说的的确确比较难。在这方面发生观点上的冲突的时候,我一般的做法就是说一说,谈一谈,谈谈你的看法,让他尽量去说,所有的孩子都可以去说。当所有孩子都把这意见发表之后,然后我再来讲我的观点,再结合这个文章来谈自己的观点。那么也有这种情况,孩子不服气,怎么办?先放下,我们课下再慢慢讨论,这是第一种情况,就是在教学内容上。
第二种麻烦是什么呢?上课有的孩子不遵守纪律,不听话,这种情况偶尔也会有,刚才我已经说过,像这种情况,跟孩子交流呢,一般情况下,不要做违反课堂纪律的事情,这样会影响老师讲课,也会影响其他同学,损人不利己,一般的孩子都会停止。但是极个别的情况,就像刚才我说的,把他们先请出去,然后下课以后再和他们去谈,一般来说就这两种。

央视网网友:在您上课过程中遇到特别内向的孩子,特别外向的孩子,他们之间有什么区别,您是怎么做的?

王玉华:内向的孩子,他平常是很少和别人交流,很少去回答问题,遇到这种情况,我就慢慢来,像我们教初中,有可能小孩从小学,甚至以前,可能家庭环境等等方面造成的,其实我的做法呢,往往是这样,比如说以前我遇到一个学生,这个学生我在上课的时候,教语文嘛,教语文都朗读,朗读的特点呢,一般来说每个孩子都朗读,朗读课从第一桌开始,一个一个排,最后一个孩子轮到他读的时候,他就站着不说话,我说你干吗不读了?他不说话,好长时间,我说你先站会,后边同学再读。他就站着,站着旁边有些孩子就说了,老师,别让他读了,他不会说话。其实这孩子说实在的,他可能是在智力发育上有些障碍,其实也不是特别严重,就是他的心理造成一定的损害。这孩子叫李会想,我说你看他叫李会想,他可能不善于言语表达,但是他会想,这孩子脸上笑得特别灿烂。教师节那天,这孩子就拿了一张粉色的纸,在上面写了这样几个字——“好老师”,就写了三个字,放在我的办公桌前,我很感动。我觉得是这样。然后另外一部分呢,就是个性特别张扬的孩子,有时候你一个问题还没有提出来,然后他就说老师我回答,甚至有的孩子还没允许他站起来回答问题,他就自己先站起来说,遇到这种情况,我就慢慢的,主要放在课下跟他谈,因为这种情况,他会影响其他孩子的发言,况且这样的孩子,很多时候他对问题的考虑并不成熟,他回答的问题一般情况下不是特别完整。
总之,对这两种孩子,第一种孩子不能歧视,慢慢去培养。第二种孩子,我觉得不能挫伤他的积极性,主要是放在课下跟他讲道理。

央视网网友:您从事培智教育工作多年,您觉得目前智障群体的教育现状是怎样的?您认为我们还应该从哪方面做出一些努力?

王玉华:有些问题其实都是相通的,目前的智障,从我作为一个普通老师来看,从我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当中我看到了,我也去过香港或者其他地区的学校也感到了,我就感觉培智教育现在蒸蒸日上,发展得非常快,为什么呢?因为十七大我们提出关心特殊教育的时候,我就觉得咱们的培智学校雨后春笋一般,建立了很多,在这前一段时间,基本上保障了大部分智障孩子上学问题。还有一个,我觉得现在的现状是什么呢?就是现在咱们特殊教育,培养特殊教师这一块,基本上都有了,很多大学里面都有特殊教育专业,过去很少,现在很多大学里面有这个专业,有的学校里专门培养特殊教育人才,国家也在这一块比较重视。现在的特殊教育已经发展到一个比较高的层次了,社会、国家对特殊教育已经是比较关注了。现在十八大提出了一个支持特殊教育,我认为有方面要做出努力,现在孩子有学校了,能上学了,。但是孩子因为他的程度不一样,比如中度、轻度的孩子,普通学校能接纳我们,这是有学上。再有一个有学上,就是说,我们孩子可能遇到一些特殊困难,能不能有专门针对他的那种康复机构、康复学校,针对他特殊情况进行训练的学校。
还有一个我觉得,刚才说的是学校,是孩子上学,再有一个我感觉应该努力地,硬件还需要提高,有更好的设备来训练我们的孩子。还有一个,我们培养的不是一般的特殊教育的教师,应该是既具有普通学校教育教师的技能,更具有特殊教育教师的素养。比如特殊儿童的教育学、心理学,特殊的评估方法,特殊的康复训练记忆,我们的特殊教育教师应该制定个别化的教育计划。
再一个,我希望能够更好地保障我们残疾人受到教育,受到更好的教育,或者说为他今后能够得到更适合的教育。因为每个孩子需要的教育不一样,比如有的教育可能需要在普通学校可以念书的,但是又需要有专门的老师给他做一些专门的辅导训练,如果能够满足他的需求那就更好了,这些都是我们应该努力的方向。

央视网网友:我们知道您的教育理念是“全接纳、慢引导”,这个“全接纳”说起来简单,但 实际实施却很难,接纳所有的孩子,接纳孩子所有的一切,在这点上您是怎么做到的? 如何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这方面您有什么小技巧与大家分享?

郑丹娜:“全接纳、慢引导”,可以说是孩子先是感动了我。因为我通过悄悄话能 够知道孩子的心。举个例子,因为我也是一个普通的老师,也是一个普通的人,所以会 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有的时候孩子犯错误了,我也崩不住了,我也会跟他们发小脾气。
有个学生他跟我说老师,其实我不是不想好,我怎么就管不住我自己呢。今天您 也说我不好了,音乐老师不喜欢我了,美术老师也不喜欢我了,妈妈不喜欢我了,您也 不喜欢我了。这是一年级的时候,一个小孩给我写的话,他是一个很淘气的孩子,看到 这个悄悄话我的心一下软了,我知道他不是一个不想好的人,他需要我们去引导他,我们给予他的是全体的否定的话,让孩子自己都会茫然。
所以,我觉得在孩子梦开始的地方,我们给他的应该是一种希望和鼓励。所以我经常觉得我这样做不对,我应该换一个态度对待我的学生。所以我刚才说全 接纳是因为孩子先感动我,而孩子感动我是因为我知道他的内心,因为我们中间有一个 渠道,我能够看到他的心里,就是孩子的悄悄话。所以我觉得有的时候师生关系处不好 ,是因为老师不知道孩子心里怎么想的,所以就容易被外在的行为给气到了。
我们知道每个孩子,他们的真实的心里我们是看不到的,但是我们应该透过孩子的行为看到孩子内心的本质。哪怕这个孩子犯了一个我们大家看起来比较严重的行为。比如他拿了一个东西,可能他是因为好奇,他知道自己拿了以后,他想还回去,他知道自己这样做不对,如果我们不给他一个空间的话,他可能就真的变成一个错误。
所以我觉得要透过孩子的行为看到一个本质,不要直接看到一个行为,就说他是一 个讨厌的孩子、没有希望的孩子。
所以我觉得我们应该多通过孩子的行为冷静地看他的内心,他的本质,每个孩子其实都是有希望的。

央视网网友:您善于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对每个学生进行“慢引导”。这些经验您是怎 么总结出来的?您最关心下一代成长哪方面的问题,有什么好的建议?

郑丹娜:这些经验呢,刚开始我觉得只有严厉才能管好。但是也能管好,只要井井有条,井然有序。因为那时候我确实对孩子盯得很 紧,小学老师应该对孩子有这样一个习惯。但是后来我觉得不简单是严格,我应该让孩 子喜欢上我,他才能够真正地愿意和我在一起。
所以后来我觉得我应该做一个让学生喜欢我的老师,我就应该理解他的内心,所以 我树立一个目标,让孩子爱上我而不是怕上我。然后我就变成了一个喜欢笑的老师,每 天早晨进到校园里的时候,我先微笑地对我的学生,然后讲课的时候,我也笑容可掬, 甚至手舞足蹈,他们都说我特别幽默,特别喜欢听我的课。然后即便他们犯了错误,我 也不忘批评之后,也要有一个和蔼可亲的本来的面目,告诉他们老师知道犯错误是孩子 的天性,知道你们能改正,每当这样说的时候,孩子就多了一个改正的动力,所以这就 是我的工作原则,就是微笑从教。
我还有第二个工作原则,就是不忘童年,只有老师做到不忘童年的时候才能做好老 师,小时候我希望老师公正爱我们每一个人,如今我公正爱每一个学生。小时候我希望 老师怎样对待我,我就如今也怎样对待学生。所以渐渐地,我就觉得不忘却童年,让我 能够冷静下来,微笑从教让我能走进学生,我就能够慢引导。

央视网网友:在您的职业生涯里,有没有发生过让您印象特别深刻的事情?

李银环:深刻的事情挺多的,要说从事这么多年以来,发生的事我就感觉,其实数不胜数。我回想起来,都是孩子爱我,家长支持我,理解我的事情,特别让我觉得感动。我就觉得从事特殊教育的教师,他可能没有普通教师的桃李满天下的幸福,因为你看我教了25年了,我可能才教过100多个孩子,尤其像我当班主任的,当了17年的班主任,可能我这一个班要教好几年。但是我的幸福感在哪儿呢?你教会孩子,让孩子成功了,孩子那么不会,你能把孩子教成功了,那种感觉非常美。再有,我们的孩子真的特别纯真,他能纯真地表达给你爱的时候,你就感觉特别特别地幸福。还有家长,因为你理解家长,理解家长的苦是说不出来的苦,但是家长当他们,可以说是通过你的教育,他终于能够绽放笑容的时候,你就感觉你工作,意义真的挺重大,也许我的工作就满足了几个家庭的需要,但是你都会觉得很满足,也许这就是特殊教育的意义所在吧!当你真正了解孩子的时候,你能把一个别人都弄不转的孩子,你能弄转了,他能听你话的时候,那感觉真是挺棒的,幸福感、成就感都在里面。

央视网网友:您认为小学教育应该教给孩子什么?

王欢:我觉得小学的时候,给孩子正面的好习惯,好的品德和人格是最重要的。第一,有要良好的品德,有热爱祖国的“为民德”,有关心他人的“为仁德”,自尊自爱的“为身德”,还要教育他们养成“诚信”的品质,要有责任感。第二,应该教给他们,要养成良好的习惯,比方说为他人多着想,常与他人合作,乐于助人的习惯,还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帮助孩子养成这些良好品质对老师的要求就是,要让孩子有浓厚的学习兴趣,让他有良好的学习习惯,积累有效的学习方法,包括学习的意志、品质,这都是对孩子来说很重要的,是终生受益的。我们认为,“分数”对学生来说只是衡量他这段学习中的状态,但不是孩子成长必须的。就像我刚才说,我们要给孩子从小就种下一颗种子、一种基因,这是非常重要的,今后在他的成长过程中会起到很多很大的作用。因此我们在教育过程中给孩子注入好的品德、好的习惯。我们成立了一个研究中心,研究一个孩子有哪些最基本的人格是他在成长中必须有的,我们在这一方面一直在做努力和探索。

央视网网友:您最关心下一代成长哪方面的问题,有什么好的建议?

郑丹娜:我觉得他首先是一个正直、善良、有爱心的人,所以我希望我的学生能够这样。然后我还希望他爱读书,所以在我们班里也开展读书活动,然后包括我们的开门诗、多积累,所以我们班教室的门上,就挂着开门诗,进教室不用喊报告,读一下开门诗就进来了,这个每周开一次,让孩子无形中记忆。我还带我们孩子背《弟子规》、《三字经》等等,我觉得孩子多读书才能有内涵,才能爱学习力。我希望我的孩子在学习上爱读书、有学习力。

央视网网友:您让孩子们在心情晴雨表上贴出自己的心情,您当初是怎么想到这样做的? 坚持下来的收到了哪些效果?

郑丹娜:那时候因为我带低年级的孩子,他们小,自己的能力弱,有些话他们不会说或者不敢说,孩子就憋在心里。憋在心里就可能出现王校长举的例子,他们的孩子不想 来上学,然后到院里投诉,这个只是表面现象,他心里肯定是有心理情绪的原因。还有 孩子可能把这种情绪带到家里,他是表达了,只是跟家长表达了,老师补知道,家长以 为老师不关注,老师不管,所以变成家长对学校的一个误会,就不利于我们家校和谐。
所以我觉得老师应该是倾听孩子声音的第一人,就是我要关注孩子不良情绪,让他 们把笑脸、哭脸化成自己的心情,而且当他这一天离开校园的时候,我要看看他们是不 是都是小脸,如果都是就说明他很高兴、心情是好的,如果他不是笑脸,我一定留他聊 聊,问他有什么原因,这样他就高兴了,高兴了解决了,然后需要家长合作的我跟家长 再沟通,需要跟哪个小朋友合作,我们再沟通,我们之间再沟通。所以我觉得孩子们高 兴了,这就爱学习了,他到学校阳光的心态就有了。只有很高兴、很轻松,他学习上才 能有动力。

央视网网友:您作为班主任,在与学生家长沟通方面有哪些经验跟大家分享一下?

郑丹娜:我觉得尊重,把家长作为我的朋友,不是普通上的朋友,是合作商的伙伴 ,我尊重家长,家长就尊重我。再有一个我会推己及人去想,我也是一个家长,我希望 我的孩子在学校被老师如何地去呵护、爱戴、爱护,那我也要这样去爱这些孩子,然后 让家长放心、满意。
当然也会出现为了让孩子更进一步,我们之间要沟通,我觉得我要注意三个要,比 如我要让家长感受到,多说孩子的优点,多说孩子的进步,多说对这个孩子的鼓励,多 说我喜欢这个孩子。但是如果要慎重到四步,比如说我要说孩子的不足的时候,我也要 注意不恶意告状,不简单批评,不无意阻止,这个孩子有缺点,但是这个缺点只要改, 他就更好了,所以我们就一起努力帮助这个孩子。
有的时候,当然家长各种样,家长本身他们工作上、生活中有种种压力,所以我觉 得老师应该做到,我觉得有三个心,遇到我们工作不被理解的时候,有时候你明明是好 心,可能你中间说的不太妥,或者家长不太对的时候不被理解,不被理解我觉得应该反 思,每个人都会反思。我觉得冷处理,就是会感动家长,家长反过来会更支持我。
还有的时候遇到一些要求,比如家长给我们提一点什么要求,甚至你觉得他的要求 有点过分,他怎么就为他自己的孩子想,我还有一大班的孩子。遇到过分的要求的时候 ,我觉得他对我过分,但是家长站在孩子的发展中他有自己的道理,我觉得应该体谅他 。

央视网网友:辅导培智学生是不是特别辛苦?这些特殊的孩子和普通孩子有什么不同?辅导学生主要侧重于哪些方面?这些孩子将来如何在社会上生存、自立、如何就业?我们呼吁大家关爱弱势群体,您希望这种“关爱”体现在哪些方面?

李银环:我觉得关爱这些特殊群体,一个是心,其实我觉得关爱他们,就是把他们当成正常人,我们虽然也说,这个孩子需要另眼看待,但是你看待我们孩子的时候,就把他当普通的孩子,正常的孩子看待他,对待他,就挺好。
还有一个关爱,在学龄前阶段,能给他更多的机会,尤其我们孩子,可能我教的年数比较多了,我们的孩子等到成人了,我们的孩子在学校里面经历了十多年的教育培养,我们就希望我们的教育训练得到回馈,就是能真正地能在社会上自立了,自理了,生存了,他能减轻家里的负担了。有的孩子能够做一些事情,养活自己,我就想,如果大家关爱这些弱势群体,就给他们机会,包容他们,接纳他们,这是我最希望的。可能在大家公平的基础之上,能够更多地接纳这些孩子,包容一下他们,这样我们的孩子就更幸福了,我们家长的苦恼也就没了。我真的希望每一所特殊教育学校,都能有这样的机会,社会可以敞开胸怀接纳他,让我们的孩子和我们的家长真的就没有后顾之忧,我都觉得我的工作的意义就更大了。

央视网网友:您平时把很多自己的时间分给了孩子们,您有过后悔过吗?

郑丹娜:有过这种情况,但是我觉得每个人都会有这种情况,包括我的孩子长大了 ,他也会有一个孰轻孰重,我的心永远会和我的孩子在一起,我觉得我最爱他们,他们 会理解。我也觉得我也给他做了一个榜样,他也要做一个有责任感。因为我这里有一个 班的孩子,我要对他们都负责任,将来我的孩子无论从事什么样的工作,我觉得他也会 做一个有责任感的人。

央视网网友:有没有哪个孩子或者哪一件事影响了您?具体是怎么样的?

郑丹娜:有很多很多事影响我,我感谢我的每一个孩子,他们每一天、他们每一个 故事都影响我,让我不断地去反思自己的教育,让我不断地成长。所以我觉得活到老、 学到老,要教学相长,好多事,现在不是一句两句能话能说,每天都有很丰富的故事。

央视网网友:您现在从事的工作跟您最初的梦想有什么出入?您有哪些遗憾?

李银环:从事的工作跟最初的梦想还是有出入的,因为我特别想当老师,所以我考上师范,从事老师这个职业,我就挺满足了。我在毕业以前,也在各个名校实习过,孩子特别喜欢我,那种站在讲台上一呼百应的感觉我特别喜欢,孩子们也特别喜欢我,当时我就觉得当“孩子王”挺幸福的,可能教课的感觉很舒服,我就觉得等我老了以后,我的学生从全国各地都过来看我,那时候我看着成千上万个学子来看我,那个幸福感简直没得说。但是我被分配在培智的时候,我就感觉我的希望落空了,我的梦想破灭了,当时是挺难受的。但进入这个工作以后,你知道这个工作真的需要老师,孩子需要,家长需要,因为当时我们学校是在咱们北京市是建造最早的学校之一,当时家长就说,学校不收我们,孩子学不会,他都不知道孩子放哪儿去,就只能放在家里,后来等到有了这所学校以后,家长们真的很兴奋,都不说学习,就说有地方搁,他就知足了,当时我觉得,还有那么多的家长,那么多的学生需要老师,再进入到工作的时候,我觉得咱们的孩子不是想象的什么都不会,什么都不能学,进去以后,发现这些孩子也有他独特的天分,在我教过的孩子里面,工作的也不少,还有的孩子有的画画特别好,有的钢琴弹得特别好,都能够参加演出的,我们的孩子其实有很多很多的天分等待老师去挖掘。所以当你知道这个工作的意义以后,你就发现,我能让我们的残疾孩子,能够让他们的梦想实现,能够让他们得到更好的教育,这已经成为了我现在的梦想了。跟过去我要培养培养多少人才,和现在我尽力的让我的每一个孩子能够得到好的教育,让他得到老师的爱,我觉得这可能就是我现在一直以来的梦想。 我觉得我从事特殊教育这一块真的一点遗憾都没有,并且我还是非常庆幸自己,要不从事特殊教育,可能我真的不了解关于教育它还有更深层的内涵在里面。

央视网网友:现在社会上流行一句话,“没有差的学生,只有有差 异的学生”,您认为在我们教育当中应该如何对待孩子间的差异?

王欢:我做教育工作做了三十多年,真的觉得这句话特别正确。刚 开始工作的时候,我们往往比较理想化,觉得学生都得是一样的, 他必须要能取得很好的考试成绩,及格都不行,都得达到九十分, 甚至一百分才好。现在家长普遍也有这个心态,拿一百分的成绩去 衡量孩子。慢慢的我们发现,在孩子成长过程之中,他的性格等各 方面在他成长时期的先后都有很多的差异,所以,我们认为应该尊 重每个孩子的特色,根据每个孩子的不同特点,允许孩子有一个成 长的过程。什么是教育?在我们学校有这样的教育理念,教育就是 70%的等待加上30%的唤醒。因此,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们要让 他慢慢长成,给他这样的一个时间和过程,对于不同差异的孩子, 在这段他的生命人本状态,去尊重他,去呵护他,不要损伤他。在 不同孩子不同的状态中,我们做老师的,做家长的,应该扮演的是 陪伴孩子成长的人生导师的角色,应该鼓励他、给他更好的机会, 让他有更好的发展,所以,我觉得大家说的这句话特别好,我非常赞同。

央视网网友:我们看到,迫于当前激烈的教育竞争,还有社会中“分数决定一切”的心理,很多家长害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不得不强迫孩子进各种补习班。您认为对于小学生怎样的学习环境才是最好的?这个社会现象对于这个孩子的发展会有些什么样的影响?

王欢:这种状况真的特别不正常,似乎我们大家都被绑在一辆战车上,不断的向前奔,奔向哪儿都不知道。说“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分数决定一切”,可是,起跑线在哪儿呢?有的说在小学,有的说在幼儿园,其实好多家长都说孩子在妈妈肚子里接受胎教的时候就已经开始起跑了。其实我能了解这个起跑线表达了大家的一种心态,就是希望孩子优质。我认为,目前这种现象可能更多的是让孩子增长了一些技能,增长了一些知识,增长了一些智能,但是没有智慧的沉淀。智慧需要有独立的思考。我们的孩子成长过程中,太多的时间都被占用,他们被注入了还不太懂得的一些东西,这是一种“被成长”。我希望课后的培训班应该能够带给孩子一种生命的提升,内容应该是他所喜欢的,是对他生命的滋养,是一种能力的补充,从而给孩子的成长带来帮助。只是单纯的为了提高分数而补习,我觉得太痛苦了。我自己原来也是补习班的老师,我了解补习班老师的感受,他们星期一至五的在校教学工作已经很多很繁重了,周六周日他的精力可能也会受到一些影响。孩子也是,上完一天的六节课,再让他们去上课,周六周日还要补习,这种教育的效果是极低的,只是满足了家长的一种担心,而没顾及孩子的一种智能的提升。

央视网网友:习近平总书记曾说,孩子是祖国未来的希望,从小培养孩子们的梦想,对中国未来发展至关重要,每个孩子的梦想聚集起来,就汇成了明天的中国梦。那么,您认为应该如何帮助小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国梦”?如何培养青少年树立远大的理想?

王欢:对于“中国梦”这个概念,学生可能会觉得比较遥远。我们在这方面要做的主要是让孩子知道祖国发展的方向,知道自己在中国发展过程中必须应该付出的努力和承接,培养他今后托起中国梦的力量,这些事情我觉得至关重要。所以我觉得,让学生不仅仅能够有这样的理想,并且要有一种可以实现理想的资本,这对学生很重要。

央视网网友:“和谐教育”是贵校的办学特色,能不能具体介绍下何为和谐教育?

王欢:“和谐教育”是史家小学已经延续了二十多年的一种办学提法和办学特色,当时老校长提出和谐教育的时候,是要我们在教育的过程中培养孩子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知识,人与他人和人与自身这五方面的和谐。现在,我们在办学的过程中丰富这种和谐理念,提出学生要有“五大基本意识”,“五大核心能力”,在这种和谐思想奠基之下,我们学校为学生开设了五大课程体系,和五个教学基地,同时,打造五大金牌项目,让学生经过六年学习,能够传承五千年的中华文化,携手文明,最后形成一个和谐的人。所以,我们的老师在整个教育过程中给学生心里培育上一棵种子,希望这颗种子能够饱满、有生命力,能够可持续的发展,让学生在成长过程之中有一个非常良好基因的状态,这样的状态是我们提的一种和谐的状态。和谐特色,实际上就是我们为孩子们更好的发展打好良好的基础,帮孩子做好这样的人生奠基,为他一辈子的成长布下先天条件,这是我们在“和谐教育”方面的基本思考和努力。

央视网网友:1个校长管2所学校,您觉得这种学校深度结盟有什么创新?在解决择校问题上有什么好处?您是怎样发挥优质教育资源辐射作用,使两所学校的师资力量相互持平的?

王欢:其实我接到这个任务的时候,个人的确感觉压力挺大,但也的确激发了我更多的社会责任感。其实大家对优质教育的一种渴望是很正常的,像我们这样两所学校的深度联盟,一长两校,也有很多优势。比方说,第一个优势是非常有利于师资的培养,史家小学师资队伍非常优秀,他们在工作中长期面对的也是优秀的学生团队,也包括优秀的家长团队,对于一个教师团队的增长是非常非常重要的。现在,当他们有责任和七条小学教师、学生交流的时候,他们发现,教师是不能选择学习环境的,而是要完成教育者本身的本分,不管面对什么样的环境,什么样的孩子,都应该认认真真履行教师的职责。我们七条的老师们真的很不容易,因为学校里有很多外地孩子,他们跟老师沟通的时候会带有很浓重的地方方言,沟通不便,这个时候要让他合格毕业,老师就需要付出更多的辛苦和努力。因此学校老师之间的这种交流,对于老师团队的提升是非常有好处。史家小学之所以教学质量高,是因为老师们在用一种责任,一种努力,一种高标准在要求自己,在本职的几节课之外,大量关注孩子的成长,业余时间付出大量的时间给孩子组织活动,为孩子创造环境和条件,做出了许许多多的付出和努力,这影响了七条小学的老师们,他们也更努力的创设一些环境、条件、教育活动,帮助给孩子们成长。所以两个学校的落实在这种教育上是有很好的沟通。
从教育活动上来说,两所学校经常一起搞活动,两个学校经过共同的策划,共同经历,共同收获。从学校的资源上,我们史家的所有资源,七条小学全部享用,而且免费享用。在上课这方面,史家小学所参与的科目,七条小学也全部免费参与。因此在一定的范围来说,为社会发展做出一种实质性的积极的努力,让更多的孩子来享受优质的教育。其实我负责的不仅仅是两个学校,我们教育主任给我工作的定位叫一加一加十一,就是一个史家小学加一个七条小学,还有周边的十一所小学。我们有一个东城区课程资源中心史家小学基地,这个基地的课程,就全部由周边的十一所学校共同享用,那么这个地方的课程开发,教师任聘,学生管理,以及一系列的组建全部由我来完成。因此等于我要在东城区这个范围,尽最大的努力,让更多的孩子去享受优质教育,我们也把它当作教育工作的一个责任。我们也觉得史家小学的老师都特别好,他们一直觉得在整个发展过程中,有过一些政策的倾斜,有过一种关爱,各方面都对他们进行支持和帮助。现在史家小学的硬件软件都好了的情况下,都觉得应该随时义不容辞的有责任向更多的人去幅射,让更多的人去享用史家小学的发展成果。现在,大家都觉得史家小学是旗帜,也为国家均衡发展做出积极努力。

高清图集
微博联播